点睛
继往开来,对梦想脚步的追逐从未停止过! 一个新的故事会马上开始了!
葫芦之乡
马连山乡盛产葫芦,山里的家家户户都从事葫芦彩绘和雕刻手艺。每年秋天,乡里还要举办葫芦文化节,把各种葫芦工艺品集中展出。
说到文化节,不能不提的是一项传统活动—点睛。
所谓“点睛”,就是精挑细选两个葫芦,请高手匠人分别绘制上龙、虎。而所绘的龙虎都有眼无珠,等到文化节开幕了,才由人当众举笔点睛,然后现场拍卖。
这“点睛”可是一门大学问呢,并不是简单地点一笔就行了,下笔的轻重、位置、大小等等,都有要求。而葫芦彩绘最讲究落笔生根、一次成功,要是稍不留神,可就把两个葫芦给废了。所以,这几年,点睛的荣耀向来是落在刘来财刘老汉的身上。
这刘老汉是乡里最富盛名的葫芦艺人,一辈子从事葫芦的彩绘加工,笔法准确老练,恰到好处。经他点睛后的葫芦,自然成了各路行家收藏的抢手货,都拍出了很高的价格。
这天,又是马连山乡举办葫芦文化节的日子。一大早,刘来财老汉穿戴一新,早早来到乡里。
乡政府门前的广场上已经热闹非凡,正中央的戏台上,戏班子正在卖力演出。
大家看到刘老汉,纷纷打招呼,有人问:“刘师傅,您来得这么早?今年点睛的还是您老吧?”
没等刘老汉回答,旁边有人接口道:“废话,不是刘师傅,还能是你?你小子有那两把刷子吗?”
众人哄堂大笑,刘老汉也跟着笑,不过,笑得多少没有底儿。因为到现在为止,刘老汉等干了眼珠子,也没有接到让他点睛的通知,心里不免有点嘀咕:难道会有变,今年不让自己点睛了?
想到这里,刘老汉有些心神不宁,他的目光向戏台右侧的那根立柱看去。柱子上,挂着两个硕大的葫芦,正在随风摇摆。
拍卖之奇
台上唱的戏,刘老汉一句也听不进去。看看表,开幕的时间就要到了,老汉再也坐不住了,决定到乡政府里去问问。
还没等走进乡政府的大门,从里面呼啦啦涌出一群人来。刘老汉赶紧靠边让路,一看,自己认得其中几位,有马乡长、孙书记,还有县里的领导。正中还有一个人,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聚集在他身上,众星拱月一般。
只听马乡长恳请那人:“赵部长,等会儿有个点睛的环节,按照惯例,是由最尊贵的来宾来点睛,所以我们想邀请您来执笔,您可一定要答应啊!”
赵部长也不推辞,哈哈笑道:“没问题啊,我当然要支持你们的工作。”
马乡长脸上露出受宠若惊的欢喜表情,与众人一起拥着赵部长向广场走去。果然不是自己点睛了!刘老汉像树桩一样立在路边,呆呆地看着领导们的背影,脸上写满了失落。
十点整,仪式正式开始。在开幕和剪彩结束后,才是重头戏—点睛。工作人员将挂在柱子上的两个葫芦取下来,放到舞台正中的一张桌子上,又摆上了毛笔和油彩。
马乡长兴奋地宣布:“下面,由赵部长为我们点睛,大家热烈鼓掌欢迎。”赵部长站起来,走到台中央,微笑着向大家挥手。
台下的众人全都傻眼了。这些年,大家已经习惯了由刘老汉点睛,突然间发现换了人,一时都反应不过来。不过,片刻的静默之后,大家开始配合地鼓掌。
在掌声和欢呼声中,赵部长提笔向葫芦点了下去。刹那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全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点睛完毕,马乡长又宣布:“下面,开始拍卖由赵部长亲自点睛的这两件葫芦艺术品。我宣布,拍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乡养老院的改建,请大家踊跃竞价。”
话音刚落,台下就有人喊:“我出一万元!”
“轰”的一声,人群中炸开了锅。一万元!以往拍卖的葫芦,还从没卖出过这样的高价呢。
还不算完,接下来又有人喊道:“我出一万二!”“一万五!”“两万!”……
刘老汉站在人群里,心中难受不已。从赵部长刚才点睛的动作来看,他心里很清楚,这两个葫芦已经成了疵品,价值就跟满街都是的大路货差不多,懂行的人是不会收藏这种葫芦的。
然而,眼前的场面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葫芦竟然如此抢手,有人已经给出了三万元的高价。这也太夸张了!彩绘葫芦即便是完美无瑕,也不可能值这个价钱。显然,这些人都是外行,根本不知道自己出高价竞拍的竟是两个疵品。
价格还在一路上升,又有人出价了:“三万五!”
刘老汉急了:花三万多买两个疵品回去收藏,事主上当受骗不说,别人看到这两个葫芦,还以为马连山葫芦就这个水平呢,传扬出去,非砸了招牌不可。
刘老汉心急如焚,情急之下,他走到一个出高价的买主跟前,轻声说:“这位老板,你别买了,那是疵品。如果你真的想要,我可以为你做,质量可以保证,价钱也便宜多了。”
对方不耐烦地看了看老汉,问:“疵品?什么疵品?”
刘老汉说:“你刚才没见台上那位领导点睛吗?他下笔太随便了,就是那几笔,把葫芦给毁了。”
不料,对方哈哈一笑,道:“大爷,跟你说,就是赵部长的这几笔才值钱呢。不然的话,
烦心的狗事
一个难题 十佛镇有个砖瓦厂,前不久,厂长王大汉退休回家,闲来无事,靠遛狗打发时光,但最近他发现,家里的两只哈巴狗成了不祥之物。 这两只哈巴狗是王大汉当厂长时,和副厂长石奇迹一起到县城买的,当时,他和石
我花这冤枉钱干啥!”那人说完,不再理老汉,又举起手来,冲台上喊,“我出四万!”
刘老汉呆了。他这才明白:原来人家出高价并不是冲着葫芦,而是冲着点睛的人去的。
收藏之意
这时,马乡长冲着台下大声喊:“四万,四万,有没有朋友再往上加了?没有的话……”
话音未落,一个苍老的声音应声喊道:“四万一,我出四万一!”
全场一下子安静下来,继而一片哗然。因为这次出价的不是别人,正是刘来财老汉。
众人议论纷纷,这个说:“刘伯,你没糊涂吧?干吗花钱买这个?”那个说:“就是,你想要多少,自己回家做多少就是了。”
最着急的要数马乡长了。他见出价的竟是刘老汉,第一个念头是:老头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第二个念头更让他担心起来:是不是因为今年没让老汉点睛,他才故意跑来闹场?
情急之下,马乡长来到台边俯下身子,冲着刘老汉直摆手,低声道:“老刘,你就不要出来凑热闹了嘛,这可是四万多块啊!”
刘老汉呆了一下,突然醒悟过来:是啊,四万块可不是个小数目,自己哪里掏得出来啊?可是,这些年,马连山葫芦之所以被人追捧,第一靠质量,第二就是信誉。这两个疵品,自己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买下来,决不能让它们流传到市面上去。
想到这里,刘老汉一咬牙,说:“我喊得出这个价,自然付得起钱!”
马乡长恼怒地看了一眼刘老汉,心说:真是榆木疙瘩不开窍,我倒要看看你能付得起多少钱。他直起腰,冲台下一个方向使个眼色。立刻,那边有人喊出:“四万五!”
刘老汉梗起脖子吼道:“四万六!不管谁要,我都高出一千块!”
台下又是一片哗然。见吓不退老汉,马乡长愣在那里,有些气急败坏:这老头,今天吃错药了吧?
赵部长却不知情,他还非常兴奋,两个葫芦卖出这么高的价钱,了不起啊!他见在场不少人都认识这位老人,就问马乡长:“这位老人是谁?”
马乡长如实说:“他是乡里的葫芦匠。”
“葫芦匠?”赵部长一怔,感到很纳闷,便冲老汉招招手,道,“大爷,请您到台上来,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要买这葫芦?”
刘老汉走上台去,说:“不为什么,我就是不想让外人买去。”
赵部长更是奇怪:“为什么?你们加工葫芦不就是为了卖吗?”
刘老汉抬起头,说:“我们卖的是正品,不是疵品。疵品传出去,会坏了我们马连山葫芦的招牌。”
赵部长惊奇道:“什么?”他看了看那两个葫芦,“大爷,你的意思是说,这两个葫芦是疵品?”
刘老汉不言语,可那神情分明是肯定的意思。
赵部长拿起一个葫芦,说:“这我倒要请教一下了,这个彩绘葫芦这么漂亮,哪里有瑕疵了?”
刘老汉叹了口气,指着上面老虎的眼睛说:“你看,这只老虎不但一个眼珠子点到了眼眶外,眼珠的位置还都靠内侧,成斗鸡眼了。”
台下传来一阵哄笑声,赵部长恍然大悟,不禁惭愧地说:“原来这点睛的学问这么大,是我冒昧了!”
刘老汉说:“由您点睛是乡里的荣幸呢。不过,以往我们确实都是由内行来点睛的,今年刚变了。”
赵部长闻听,回头严厉地看了马乡长一眼。马乡长顿感后背一凉,心里暗暗叫苦。今天他苦心安排了这场戏,先请领导点睛,又安排人出高价竞买,本想讨好赵部长的,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被刘老汉这一搅局,只怕事情要糟啊。
赵部长看了看那两个葫芦,问:“大爷,这葫芦被我点坏了,这样吧,我照价赔偿,四万六由我来出,行不行?”
刘老汉一怔,忙说:“其实,就是没点坏的葫芦,也根本不值这么多钱,五千块就是高价了。”
赵部长一转念,顿时明白了七八分:刚才竞拍如此踊跃,其意显然并不在葫芦,而在自己身上。他回过头,冲一个年轻人说:“小李,你从我的工资卡上取五千块,这对葫芦我买下收藏了。”
刘老汉一听,拒绝道:“不行,我们不能卖,这样的疵品是不能外流的。”
赵部长握住老汉的手,认真地说:“大爷,您就为我破一回例吧!我向您保证,这对葫芦不会外流,我就把它们摆在家里,每天都能看看提醒自己,以后别去胡剪彩、乱点睛,少犯错误,多做实事。你说好不好?”
刘老汉心中一热,不由踌躇起来:“这—”
旁边的马乡长急了,咋能让领导掏钱呢?他殷勤地说:“赵部长,这葫芦我们乡里……”
赵部长冷冷地扫了他一眼,打断他:“你先住嘴,过会儿我再专门听你解释。”
马乡长一听,脸色顿时红了白,白了又红,甭提多难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