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更易得心理疾病 – 开来之家

贫困【大学】生更易得心理疾病

贫困大学生作为校园中的一员,承受着比其他同学更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自卑、封闭、偏执、抑郁等心理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为其心理解困呢?1月4日至6日,江苏省“高校贫困生心理解困”培训班在徐州师范大学开班,记者就此采访了苏北地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郝其宏。

贫困大学生更易得心理疾病

郝其宏说,“心理贫困”是指主体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贫困”并不是贫困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现象,只是他们作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更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

郝其宏介绍,苏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曾选取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的328名贫困生作为测试组,选取330名普通大学生作为对照组,对他们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测试组大学生的各项心理症状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躯体化、强迫等方面。测试组大学生在合理使用社会支持、应付问题策略方面存在欠缺,心理处于比较高的应激状态,自卑、封闭、偏执、抑郁等不良心理的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贫困大学生自卑和抑郁表现突出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其外在表现形式很多,成因也很多。

郝其宏说,自卑是贫困大学生的突出“心理贫困”形式,表现为对自己能力评价过低,担心得不到别人尊重的心理状态。贫困大学生与富裕大学生相比,不得不在吃、穿、用等方面精打细算,尤其是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由于物质条件差异,贫困生很容易自惭形秽,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

抑郁症也是一种“心理贫困”现象。特征是心境悲观、态度冷淡,自身感觉不良,多有自责现象。贫困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往往因成绩突出而受到老师的宠爱和同学的羡慕,有心理优越感。进入大学后,因大学强调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一些贫困大学生可能因为失去成绩优势又缺乏其它资源,只能获得较低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引发了抑郁心理。

贫困大学生也渴望融入群体,但相当一部分贫困生面对生活的困窘,担心自己拮据的消费让人看不起,于是就回避集体活动,形成了孤僻、封闭的心理。此外,学校在实施物质帮助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妥。比如一些学校规定贫困生必须在班会上公开讲述自己的贫困情况,才能获得资助;发放印有扶贫标志的衣物和日常用品。这些带有标签性的措施容易加剧他们的封闭心理。

大学生责任教育不容忽视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解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多方协作,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郝其宏说,首先学校应为贫困大学生心理能量的宣泄提供渠道。痛苦、打闹、斗嘴等适度运用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只要学校规则允许就不必过问;贫困生之间的私密沟通,可以起到舒缓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的作用,学校应当支持和引导。其次,有效的转移和疏导能使心理能量的宣泄向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方向转移。学校应有目的地开展一些经济投入较少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体育竞赛、演讲辩论、创作练笔等。

此外,学校还须发挥专职心理教育教师的力量,提供深层次的帮助。通过心理门诊、热线电话、咨询信箱、咨询网站等方式,指导贫困大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尤其要强调的是,学校、家长要加强责任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学会生存、勇于承担责任是每位法定成年人的基本道德素养,任何支持和帮助都是有限的和暂时的,贫困生从根本上改变命运只能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


  • 上一篇:大学生易产生心理冲突
  • 下一篇:大学生对爱情伴侣的选择价值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