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现代化进程中宗族复兴与重建的研究 – 开来之家

针对现代化进程中宗族复兴与重建的研究

针对现代化进程中宗族复兴与重建的研究

蔡晓阳

摘要:宗族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殊结构和功能组织,也是承载“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为政治”、“长老统治”等具有乡土本色的基层单位。在现代化进程中,宗族的复兴与重建反映了其当下存在的合理性,标志着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精英创造历史与群众造就历史的统一。文章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剖析宗族复兴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宗族重建的策略,从而实现基层环境的良性转型。

关键词:宗族、宗族复兴、宗族重建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现代化进程中宗族问题研究成为了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界领域的聚焦点。在共时性(横向层面)上,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的同一男性祖先的子孙,聚族而居或居住在相对稳定的区域,按照一定的规范和原则结合而成的社会组织;在历时性(纵向层面)上,宗族的概念因时代背景与历史语境的变化而随之发生改变,经历了先秦时期宗法制家族、中古时期豪强世族与门阀士族、宋元之后以敬宗收祖、聚族而居的近代封建家族,直至上世纪四五年至七八年基层政权对家族的行政割裂及政治否定阶段。当前,在面对跨越卡夫丁大峡谷和促进现代化的双重挑战下,结合宗族复兴的原因,相应地重建适应现代化进程的宗族,以推动社会转型和国家现代化进程。

一、现代化进程中宗族复兴的原因

对宗族复兴原因的探讨是伴随宗族复兴始终的问题,如王沪宁侧重物质基础和行政体制改革、钱杭重视文化的契合、王铭铭运用西方结构——功能主义强调民间社会的现实需求等。总之,各领域学者专家早已跳出单一维度的局限,将宗族复兴的原因深入到经济基础、行政改革、文化机制等多维原因。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现复兴原因,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将其归纳为内部动因与外部推力。

(一)内部动因

1.精神文化的驱动

Frederic•Bastiat认为,“族群并不必然是以独占领土为基础,他们维持自己群体的不同方式,不但是一劳永逸人口自然增长,而且不断地表述和验证”。尽管族群不同于宗族,但在微观的条件语境下,宗族与族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这种“不断地表述和验证”的观点不仅适用于族群,而且也适用于宗族,适用于现代宗族复兴的原因解释。

“表达”意味着文化的继承与强化,“验证”意味着创新与适应。在某种程度上,宗族是一个文化载体单位,其存在及发展与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呈现一种互动的状态:普遍性要求文化有所保留和继承,进一步形成了宗族的传统,“对每个人而言,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了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实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因此,文化传统通过宗族的扩展和延续构成了宗族组织的“名片”和民间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同时,由于历史条件与时代环境的改变,使得每一个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问题各异,这便亟需文化的革新与重构。

故而,宗族是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是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相背离的产物。为了解决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类文化问题,如传统文化的衰弱、民间信仰缺失、核心价值观难以形成等,作为传统型与现代化的基层纽带,宗族正在试图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基础,借助传承与发展相互结合的方式,以创造新的文化体系。

2.宗族精英的实践

宗族精英是在当代宗族复兴中的重要支柱,宗族组织与宗族精英具有双向互动效应:宗族组织为包括宗族精英在内的宗族成员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同时,宗族精英,在“光宗耀祖”的价值观引导下,赢得了“荣归故里”的荣耀,而宗族也为此倍增荣光。

在现代化进程中,宗族复兴与重建同样离不开具有一定学识和能力的宗族成员。宗族的内在精神信仰与外在活动形式亦无法脱离具有相当水平的宗族成员而单独由普通成员独自完成,在立定族规、编订家谱、修葺祠堂等各种宗族活动中,具有知识、财力或管理能力的宗族精英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

(二)外部推力

1.民间归属感的缺失

未来学家托夫勒主张,“由社会急遽变迁造成的人类最大危机是人类心灵的危机,从而导致共识、秩序与意义的丧失:缺乏共识便会产生误会、冲突、疏离、仇恨;缺乏秩序便会无规范、纪律、伦理、组织;缺乏意义将使生活无目的、无方向,甚至困惑迷失。”这三种丧失均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

源于社会的移动速度加快、物质发展与思想精神的脱节,导致归属感的缺失问题越来越严重。“归属并不以对具体财产的控制为条件,而是取决于出身与认同的准则“,因而,缺失感为宗族的复兴与重建提供了基本前提。处于全面转型期的中国,由官方主导的各种资源无法满足基层的需要,于是,人们不断向传统寻找解决方案,其中,宗族的复兴与重建便是其中卓有成效的方案之一。

2.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助推

在经济上,宗族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体或具有经济特征的组织,享有共同的财产(族田、族产等)为宗亲组织的标志之一。尤其,华南学派强调,“宗族组织是一个控股集团”。

关于当代宗族的复兴与重组,分析时需将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相结合。在宏观层面上,虽然社会节奏的加快带来了传统宗亲网络的重组,但是,整体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水平的持续提高,为当代宗族的复兴与重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前提。在微观层面上,宗族的兴起与繁荣之地多系于南方,这与南方多家族企业不无关系。

在政治上,“有关司法制度,传统中国和现代西方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前者对民间调解制度的极大依赖。即便在今天的中国,成文民法仍然相对笼统,大多数的民间纠纷仍然是在法庭之外通过其所发生的社区来解决“,而宗族组织便属于“社区”的范畴。作为解决民间冲突最有效和社会管理成本最低,宗族调解是族员和宗族之间实现最大边际效益的有效途径。同时,宗族在行政监督、推动政府转型过程中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两者共同彰显了宗族作为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促力,由此,政府默许了宗族及宗族的“有限理性”活动。

二、重建当代宗族的策略

在现代化进程中,宗族的重建是一个落实在具体历史的时空坐标中的综合活动,是在综合内部因素的基础上注入外部因素的有序进程,在一定意义上,重建宗族不仅要强化内部动力,还要促进外部推力。

(一)内部动力的强化

宗族的重建不仅要重视对包括编纂族谱、修葺祠堂等表象活动,而且要唤醒“血浓于水“的团结精神。唯有如此,重建宗族方能避免流于形式,达到提高参与感、凝聚力和归属感的价值效果。

1.创新联络方式,强化参与意识

宗族的表征是作为关系网络而存在,关系的维护在于持续不断的联络。但是,社会发展的纳米化和科技革命带来了空间上的移动化、关系网络的扩大化,随之而来的便是感情的淡化、归属感的丧失。因此,以互联网、微信等高新技术为平台,创新联络方式,增强每位宗族成员的参与意识,提高凝聚力和归属感。

2.构建当代组织规模

传统宗族组织是以闭环的自然经济系统为基本架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农耕为主要方式,以族谱、祠堂、祖茔为外在形态。然而,随着城镇化与市场化的深入,使得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亟需改变宗族传统成见,接纳并融入扩大的关系网络,构建适合现代化的组织规模。

3.加强仪式感

仪式感的丧失是宗族成员涣散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突破这种困境,需要创新各种宗族活动仪式,如清明祭祖、修订家谱等,进而提高每位族员的归属感与荣誉感。

(二)外部推力的促进

在重建宗族中,外部推动力是其重要制约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物质基础,政治因素是前提保障。

1.家族产业与合作式经济

缺乏共同财产、经济基础薄弱是限制当下宗族重建的要素。创办乡村企业,发展合作式经济,扩大就业渠道、鼓励第三产业和附加值高的农村服务业,以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大众收入,为宗族重建构筑基本的物质保证。

2.“无为政治”与“有为政治”

鼓励家族在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取缔家族恶性势力的增长。合理地利用官方表达与基层实践相背离的规律,将“无为政治”与“有为政治”相结合,在默许的基础上加强管控。

结语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这说明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时代的合理性。作为中国社会的基层组织,宗族不仅在古代独自形成了官方与民间之外的“第三领域”,也成为了衔接两者的“润滑剂”,而且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其在弥补信仰缺失、提高民间凝聚力等方面的正向作用,宗族的存在价值也越来越被公众认同。可是,认同不等于放纵,宗族的优势亦无法掩盖它在某些方面积弊甚重,所以,注入符合时代的现世要素成为了重建宗族的“必经之路”。

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宗族的复兴与重建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但是,鉴于宗族复兴与重建因受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的制约,需要研究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4.

[2]朱炳祥.村民自治与宗族关系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王蕊.齐鲁家族聚落与文化变迁[M].齐鲁书社,2008.

[4]冯尔康.中国宗族在社会[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5]Frederic•Bastiat.族群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商务印书馆[M],2010.

[6]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M].上海书店出版社[M],2007.

[7]陈兴贵.当代中国农村汉族宗族复兴原因探析[J].天府新论,2016(2).

[8]邓苗.乡土传统与宗族重建[J].青海民族研究,2014(2).

[9]瞿州莲.当代复兴宗族的特征及其对村民自治的影响[J].广西民族研究,2003(3).

[10]崔树义.当代农村宗族问题三论[J].浙江学刊,1996(4).


  • 上一篇:我的烦恼
  • 下一篇:针对现代化进程中宗族复兴与重建的研究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