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吃饺子的来历
饺子,是我国南北普遍食用的一种食品,中国人吃饺子的历史非常久远。
在饺子成为玉润玲珑、弯如弦月的佳肴之前,类似饺子的面食称为馄饨。其渊源可以上溯到汉代,扬雄在《方言》中记载“饼谓之饨……或谓之馄。”其来历据《资暇录》的解释,是“以其浑沌之形”。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后来,更出现了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 这种用屑米面做成的偃月形馄饨,原称为粉角。北方人读“角”作“矫”,于是,饺子的名字诞生了。
我们还可以看到1300多年前完整的唐代饺子。它是从新疆吐鲁番县唐墓里出土的。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放在一个木碗中。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饺子已传入我国的边远地区。
除夕吃饺子的习俗据专家考察,在明代已广为流行,在《明宫史》、《宛署杂记》等书籍中已有春节吃饺子的记载,到了清代则已成为定俗。
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