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阴阳”观念的渊源与基本含义 – 开来之家

中国“阴阳”观念的渊源与基本含义

中国的原始阴阳观念起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观察。最开始阴阳是一个日常观念,其基本意义是阳光照射到与否,与哲学及人的生命没有多大的关系。

在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三部典籍中,《易经》没有明确提出阴阳的概念,只提到“阴”字;《尚书》、《诗经》提到了阴阳,但均没有哲学意义。直到西周中、晚期,作为哲学范畴的“阴阳”才正式出现,但“阴阳”的观念却以符号的形式最迟在殷周之际就已经出现了。

真正在哲学意义上使用阴阳概念的是西周末年的伯阳父。他对阴阳的阐述包含三层意思:

其一,阴与阳是相互矛盾的两种势力或两种气。

其二,阴与阳处于相对平衡的运动状态,一旦运动被阻,就要失去平衡,出现异常现象。

其三,阴与阳是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共性。显然,这样的“阴阳”已经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到了春秋时期,“阴阳”观念不仅相当成熟而且运用十分普遍。春秋战国时期是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其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杂家都普遍使用“阴阳”概念,战国时期更出现了专论阴阳的阴阳家。“阴阳”是诸子百家学说的重要范畴。

到了春秋末期,道家创始人老子对前代的阴阳思想作了发展,老庄学派和黄老学派都以“阴阳”说明万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不仅以“气”、“阴阳”解释宇宙万物的本源、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且以“阴阳”二气概括宇宙万物的属性。

战国时期,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开始融合。阴阳五行家不仅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变化和农作物生长的规律,而且以阴阳五行解释王朝的更替、政治的兴衰。当然,将“阴阳”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并达到空前水平的还是《易传》。

《易传》将“阴阳”提升到哲学本体论层面,并明确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的命题。可以说,《易传》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宇宙生命阴阳哲学的专著,正如《庄子-天下篇》所说:‘《易》以道阴阳。”《易传》不仅把“阴阳”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本体,而且把“阴阳”当成描述、解释宇宙生命一切现象的模型方法。“阴阳”被提升为表示两种对立统一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对立统一的两面的符号。

《易传》对“阴阳”的内涵、属性、功用以及对立对待、和谐统一、转化变易的关系都作了十分精详的说明,从而奠定了中国哲学文化的基础。

关于阴阳的基本概念,比较完整的叙述是:阴阳是对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或一事物本身存在的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可以标示既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区分及运动变化,也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应着的两个方面的属性、趋向及运动规律。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