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历史的南通风筝 – 开来之家

悠久历史的南通风筝

有着悠久历史的南通风筝,到清代时,已与北京、天津、潍坊等地出品的风筝齐名,而称誉全国了。据乾隆年间的州志记载:“风鸢,自草、虫、鱼、鸟、舟船至于仙佛,无巧不备,大者数丈,软翅者能一排九雁、十三雁,春天竞发,他邑所无。”具有地方特色的南通风筝,不仅是儿童们的玩具,也是大人们的玩具。

传说当年韩信与张良制作了一只铁鹞子(当地俗称风筝为“鹞子”),大且坚实,用铁索放飞,上面还能乘人。一次,张良乘坐铁鹞,从通州(南通古称)江边十万步荡(地名),一直飞到杭州西湖边,那里是张良的故乡。张良在天上看到地面上有两位美女在芝麻田里割草,便唱起一首调情的山歌:

“耕芝麻,削芝麻,芝麻田里两朵花。

哪个陪我张良眠一夜,保你上穿绫罗下穿纱。”

其中一个女子应声歌道:

“耕芝麻,削芝麻,芝麻田里两朵花。

我娘陪你张良眠过多少夜,也不曾上穿绫罗下穿纱。”

原来,田里削草的不是别人,却是他的结发妻子和他的亲生女儿。张良出外多年,不通音信,母女俩已很生气,现在又见他如此轻薄,更加来火,便也用山歌奚落了他一顿。谁料张良听到山歌后,又羞又急,身子一晃,从铁鹞上掉下来摔死在西湖里。

南通风筝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造型风筝,形式繁多,有雁、鹰、蝴蝶、仙鹤、猫头鹰、金鱼、凤凰、蜈蚣等。其特点为结构精巧、色彩明快、应物象形。这些风筝;多出自“扎库匠(指民间从事彩扎绘事的民间艺人)”之手。有一位叫石紫寿的艺人,其创作活动是在清末到民国初年这段时间内进行的,他早年习彩扎,后来专门制作各种造型灯和风筝。他的作品在市面上不易买到,多半被订购到外地去了,即使有卖的,售价也要略高于其他艺人的作品。他扎制的老鹰风筝,只要在鹰嘴上牵一根绳子便能上天盘旋,使观者真假难辩。

另一类是大型风筝,最常见的有“六角”、“八角”、大蝴蝶、大金鱼、蜈蚣等等。六角、八角风筝由于其造型像一块板,故又叫“板鹞”。这种风筝一般长六尺、八尺,大者有一丈二尺的,系用细竹竿和布扎制而成,骨架材料的选择及扎制的工艺要求非常高,一只八尺的板鹞,加上装饰物,总重量只有18斤左右。以六角风筝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成的“串连星”,风筝,如“七串连星”、“九串连星”、“十九串连星”等,就是用7只、9只、19只大小相同的风筝组合而成的,最多可以由96只风筝进行组合,工艺的要求更高。板鹞风筝的图案多为工笔重彩绘成,内容有“八仙”、“凤戏牡丹”、“三国故事”等,喜用红、黑、青、紫色,以造成强烈的对比,这类图案多出自库匠之手。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