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是以玉为核心的文化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考古文化,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因1936年首次发现于良渚镇而得名
据考证,良诸一带过去是一片河滩,后来才被改成良田。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现,全县近50个乡几乎都发现了原始文化遗物,遗址最集中、最丰富的是北湖、长命至安溪、良诸一带。在仅三、四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多达四、五处的古文化遗址,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了若干部落的聚住区。
良诸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玉器是为有名。玉器有锁、琼、壁、磺、圭、环、镯、管、坠、珠、带钩及鱼、龟等20多种,大多是透闪石和阳起石等软土。良渚玉器长期有名,旧社会多为私人盗掘,经古董商辗转流失不计其数,北京故宫和台湾故宫收藏的某些良诸玉器,上面还有乾隆的御笔题诗。流落海外的良诸玉器,数量也相当可观,其中以收藏在佛里尔艺术馆的一批古玉最为著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玉的国家,玉制品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具有德瑞等人格化了的神圣含义。特别是经过周秦时代儒家的系统化、理论化,将晶莹温润、坚韧耐久的玉器比附为“仁、义、智、勇、洁”的“五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礼记•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把玉器用于礼仪与丧葬,也是华夏民族的习俗。战国出现的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汉代出现的玉衣都是玉敛葬习俗的进一步发展。寻根溯源,它们都与良渚文化中用玉器敛尸殉葬有渊源的关系。
良诸文化遗址发现的玉器,以壁、琮两种器物最引人注目。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壁、琮是祭天地的重要礼器。壁是一种扁平饼状中心有一圆孔的玉器,厚重、圆大、光素是壁的特征。琼的形状为外方内圆,在造型上以方圆两种几何形体组合而成,中间有一个从两端对钻的圆孔,两端凸出的圆口叫“射”,中间部分有四面,每一面中部有竖槽,一分二,整个琮体为四面八块 (方)长方型凸面。关于圆壁象征天和琮体四面八块 (方)象征地的“天圆地方”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早于周代一千多年的良诸文化时期。
玉琮不仅是良诸文化的典型器物,而且是礼仪用玉中雕琢工艺最精致的一种。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无一例外地琢有繁简不一的兽面神徽或兽面纹。图案简单的一种呈上下节,上节有两个圆圈表示眼睛,下面一条短横表示嘴,上面有两条平行的长横档;下节则表示眼睛的圆圈外面有椭圆形凸面,两个凸面相连接表示鼻子,下面也有一条短横表示嘴。整个图案以四棱为中线,集中表现在拐角上,形式严谨,讲究对称,显示一种古朴神秘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