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席写出绝唱的梅河豚 – 开来之家

即席写出绝唱的梅河豚

梅尧臣是北宋著名诗人,对宋诗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景祜五年(1038),梅尧臣调任浙江建德县。当时,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正贬知饶州(今江西波阳),受牵连而被贬官的还有欧阳修等人,人称为新派。梅尧臣是新派的支持者,与范、欧都是好朋友,在梅调任之际,范仲淹约他同游庐山。在酒席上,有客绘声绘色地谈起了河豚这种美味,引得尧臣诗兴大发。他本是位苦吟诗人,写诗时构思极艰,这次居然于樽俎之间,一首五言古诗“顷刻而成”,而且“笔力雄赡”,“遂成绝唱”(欧阳修《六一诗话》),朋友们戏呼其为“梅河豚”。这首诗的题目是《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诗曰:

春州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

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退之来潮阳,始惮飧笼蛇。

二物虽可惜,性命无舛差。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河豚,鱼名,产于我国沿海,春天由近海进入长江,沿江而上。因为肉味鲜美,古今都有嗜食者。苏轼甚至说吃河豚“也值那一死。”江浙人尤其珍爱这种美味,“目其腹腴为西施乳”(《艺苑雌黄》)。但河豚肝脏、生殖腺及血液含有毒素,误食可以致命,所以现在禁食之。

梅尧臣这首诗可分为四层去理解。首两句为第一层,意谓:春天到了,水中陆地上的荻生长出了嫩芽,河的两岸,杨花如雪,飘飘扬扬,落入水中,成了河豚的美食。这正是河豚上市的时候,它价格昂贵,鱼虾的价格就算不上了。

欧阳修说:这“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这“好处”是什么呢?一是点明了河豚上市的时间和食用的方法,“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六一诗话》)。这也就是苏轼诗中所说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食用的方法是与初生的荻芽一起水煮,味道最鲜美。二是以对比的手法,从价格上比较,写出了河豚的珍贵。

据宋•叶少蕴《石林诗话》介绍,在常州、江阴等地,河豚刚上市时,“一尾至值千钱。”

次四句为第二层,是描写河豚的形貌及对食用河豚的疑惧。意谓:河豚的外形极为古怪,它的毒性也是无以复加。当它发怒时,腹部饱鼓起来就像大猪,突出的眼睛就像青蛙。厨师如果烧煮不得法,吃到口头那简直如同插入利剑镆铘(春秋时吴王的宝剑)。像河豚这样能致人死命,真不该把它作为齿牙所需的食品。这是诗人的看法与建议,但世上“舍命吃河豚”的大有人在,诗人疑惑不解,于是请教嗜食者,诗歌进到第三层,即“持问南方人”两句:我带着疑间询问爱吃河豚的南方人,他们却极力袒护河豚,又得意地夸耀河豚的珍贵难得,都说河豚的美味妙得难以形容,谁胡说食河豚会人死如麻!听了“南人”的回答后,诗人转入了思考,最后六句是诗的第四层,意谓:我的话不能说服“南人”,说了也等于白说,只能暗自惊讶叹息。我由此联想到,韩愈(字退之)贬到广东潮阳时,开始也害怕食用笼养的蛇,柳宗元贬到广西柳州时,开始也害怕吃蛤蟆,但后来两人都习惯了,还吃得津津有味(可见吃河豚也无可厚非吧)。但是,笼蛇和蛤蟆虽然形态丑恶,吃了性命没有危险,而河豚是不能相比的,它的祸害是大而无边的。诗人左思右想,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左传》上所说的“甚美必有甚恶”(世上最美好的事物,往往同时也是危害最大的),这句话真是说得好呀!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