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章太炎简介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原名学乘,又名绛,字枚叔,后改名炳麟,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被尊为经学大师。
章太炎早年从朴学大师俞樾学经史。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投身变法运动,参加强学会,任《时务报》撰述。其政治思想倾向改良主义,对康有为神化孔子很不赞同,再加上他属古文经学派,康有为、梁启超是今文经学派,两派不久即分道扬镳。
1898年戊戌政变后,章太炎因参加过维新运动被通缉,逃往台湾,在《台北日报》任记者。1899年春,他把自己有关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和音韵等方面的散论辑成《訄书》。同年夏,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1900年7月,在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张园国会,因反对既排满又勤王的宗旨,由此脱离改良派,走上了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1902年再次逃亡日本,与孙中山正式结交。
为了宣传排满思想,和秦力山等人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242年纪念会。1903年3月,重回上海,在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学社任教。6月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直斥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对革命则大加赞颂。清廷恼怒不已,和上海租界勾结,查封了《苏报》,将章太炎逮捕入狱,判监禁三年。监禁期间,与狱外蔡元培等人联络,发起光复会。
1906年,章太炎刑满释放,孙中山派人将其接到东京,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1908年,《民报》被日本政府查禁,章太炎开始从事讲学和著书。后因不同意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与之分裂。1910年,和陶成章在东京重组光复会,任会长,和同盟会从此脱离。
武昌起义后,章太炎回国,与黎元洪及立宪官僚广通声气,宣传“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要求解散同盟会,并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出任会长。1912年,中华民国联合会改为统一党,任理事。又被袁世凯任命为总统府高等顾问、东三省筹边使。宋教仁遇刺案发生后,章太炎辞职,参与筹划讨袁。从1913年8月起,被袁世凯软禁在北京。1917年7月,随孙中山南下护法,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不久,因护法军内部矛盾重重,于1918年10月退隐上海。
1924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立章氏国学讲习会。其思想日趋保守,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强烈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936年6月,章太炎在苏州逝世,终年68岁。著作辑为《章太炎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