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朝名存实亡的那几年
《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唐宣宗李忱晚年及此后的一段时间,应该被视为五代时期的开始”。换言之,大唐至此名存实亡了。
唐宣宗李忱晚年重蹈他祖宗的覆辙。858年2月,他吃了方士的仙丹,口渴烦躁,对臣下疑心加重。第二年9月,吃了医官的药,背上起毒疮,宰相都不得见。卧床一个多月,什么时候驾崩的都不知道,有传说是出家去了。
李忱去世前一年,发生了一系列叛乱。4月,岭南军队哗变;5月,湖南军队哗变;6月,江西军队哗变;7月宣州(今安徽宣城)军队哗变。唐初分布在洱海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相互兼并,最后形成蒙嵩诏、越析诏、浪穹诏、逵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个大部落,统称“六诏”。李渊曾置姚州(今云南姚安),李世民曾置戎州(今四川宜宾)。李隆基时,都督府管羁縻36州(后增至92州)137县。羁縻来去任便,彼此不相干涉。西南其他六诏受吐蕃威胁,常弃唐归附吐蕃,南诏则始终附唐。738年,南诏兼并其他五诏,请求并六诏合一,李隆基准允。于是,成立以西洱河地区为主的南诏国。不想,安南都护府(今越南河内)李涿贪婪残暴,强迫蛮人将马牛卖给他,引起怨恨。这年蛮人勾结南诏军入侵。中原军人的哗变一般都及时平息,南方的边患则延续了好多年。
总体上看,李忱在位虽然才13年,安内攘外,《新唐书》记载他逝世那年国库充盈,货物堆积如山,户部钱币多得几乎无法计算,各州也普遍富裕,有的州积钱多达300万缗,确实在“会昌中兴”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无愧“小太宗”之誉。遗憾是问题也不少,李忱有11个儿子,因为担心诸子争夺迟迟没立储,临死才密嘱立三子李滋为太子。
可谁能想到,宦官王宗实等假诏立郓王李凗,即懿宗。李凗时年18岁,血气方刚,风华正茂,朝野寄予新的希望。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直言不讳揭露时下隐伏着“国有九破”的现象,即一是终年聚兵,二是蛮夷炽兴,三是权豪奢僭,四是大将不朝,五是广造佛寺,六是贿赂公行,七是长吏残暴,八是赋役不等,九是食禄人多,输税人少;“民有八苦”,即一是官吏苛刻,二是私债征夺,三是赋税繁多,四是所由乞敛,五是替逃人差科,六是冤不得理屈不得伸,七是冻无衣饥无食,八是病不得医死不得葬。
刘允章诚恳说:如果能治理这九破八苦,“太平之日,昭然目前”;否则,继续“不以万国为心,不以百姓为本”的话,他只好“葬江鱼之腹,不忍见国难危”。似乎为刘允章之谏佐证,李凗上台这年末浙东就爆发大规模起事,历经八个月才平息。不久又发生军队哗变,农民也加入,浩浩荡荡20多万人,好不容易才平息。李凗以为从此天下太平,沉湎于享乐,同时走到灭佛的另一个极端—佞佛,把皇宫简直变成寺院,可想而知他还能剩多少精力处理朝政。
李凗在位十年,病重时被宦官杀掉,拥立其长子李儇为太子。李儇才12岁,更是贪玩,成为太监手中傀儡。874年,终于爆发王仙芝与黄巢更大规模的起事,大唐于907年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