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贡举、贡生、贡院
刘邦称帝后,加强政权建设,曾下诏多方求贤,并制定了登记形仪、品行、年龄、逐级察访、上报的办法,开汉代察举制度之端绪,到汉惠帝时,诏举“孝悌力田”,“孝惠四年,春正月,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这是举荐人才的先声。
什么是贡举
从汉文帝起始,制定了正式作为选拔官吏的察举制度。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二、三执政“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又诏称:“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但仅是偶一为之,尚未形成制度。
至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始定贡举之法,使选士制度化。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丞相卫绾上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连对三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这样以儒术取士的察举制度应运而生了。元光元年时“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贡举也称“察举”、“荐举”、“乡举里选”。
隋以后实行科举考试,因此后世的贡举,开始指科举制度了。
何谓贡生
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封建时期,凡府、州、县学生员中成绩优异者,经挑选可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这些被选中者就称为“贡生”。
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王朝选拔从政人才。各朝代贡生的具体名目不一,明代为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明清两朝,科举曰重,而学校曰轻,太学、府、州、县学均为科举储备人才。因科举出身不同,便有了正、异途之分。经学校通籍者如贡生出身为正途,任命重正途。
贡院的由来
贡院是中国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举行乡试、会试的场所。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考功郎中李昂,为士子所轻诋。天子以郎署权轻,移职礼部,始置贡院。”
明、清时代贡院的大堂东西两侧为外帘,供管理人员居住。大堂后为内帘,供试官居住。贡院两侧建号舍,供应试者居住。主考、同考在内,谓“内帘官”,提调、监视官在外,谓“外帘官”,贡院墙有荆棘,亦称“荆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