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童子科考试
中国汉代始设童子科,汉代的童子科考试,是选年龄在十二到十六之间,能“博通经典”的入科。至唐代,童子科成为科举制下常科科目中的一个小科目,虽然与进士、明经等科相比,童子科并不占重要地位,但童子科的设置对童蒙教育和唐五代科举制的繁盛均起了积极作用。
唐五代童子科面向的对象为年幼、聪慧的童子。童子的年龄限定前后有所变化,唐初规定为10岁以下。宣宗大中十年,又将年龄限制在12岁以下。五代后唐应顺元年(934年),童子登科的年龄限制在15岁以下。
童子科的考试内容据《唐会要》卷76《童子》:童子举人,取十岁以下者,习一经(即《礼记》、《春秋左氏传》、《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九经中的任何一经)兼《论语》、《孝经》,每卷诵文十科。全通者与出身。
唐五代童子登第后,一般都授虚官,也有登第后至弱冠才授官的,也有登第后未见授官,再登制科或吏部科目选者。
宋代的童子科也似唐代,几复几罢,在复罢过程中,童子科也逐步完善起来。宋代童子科有其特点:其一是对奇异童子皇帝往往亲试之;其二是到宋代后期,将童子科分为上、中、下三等,有不同的考试内容和不同的待遇。因为宋代皇帝对神童选拔比较重视,所以所选神童大都名实相符,童子科举中者,许多都成为国家重臣。象杨亿、宋授、晏殊、李淑都成为宋代著名的贤宰相。
明在科举考试制中专设童子科,间或有以神童荐者,天子都召至亲试,或留中月给食米,送院读书,或遣归就举。以神童荐者,“卓然为当世名臣者,盖不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