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后期逐步形成的奢靡之风
由于政治上的安定,经济地位的加强,开元时期(713—741年)的长安,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长安一斛米值钱不足二百。“绢匹亦如之”。“海内富安,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有的文献记载:“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长安的“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其他各地,也“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管户一千余万,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这些情况,反映了长安与关中的稳定和繁荣是与全国的形势密切相关的。
随着形势的好转,玄宗再不想东去洛阳了。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以后,他明确表示:“朕亲主六合二十余年,两都往来,甚觉劳敝,欲久住关内。”这说明长安最适合于他的享乐要求了。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一片颂歌声中,玄宗逐步转化。
唐代就有人说:“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右丞相(李林甫),稍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既然逐步沉溺于声色之中,当然不愿意离开当时最繁华的大城市了。同时,还必须明确,封建统治者所谓的节俭、禁奢,是和那些腐败、没落,竭泽而渔的统治者相对而言,他们和劳动者决不能同日而语。
例如,武则天的爱女太平公主出嫁时,资送非常丰厚,成婚之日,自兴安门(大明宫南边偏西的一门)向南至宣阳坊,有三坊之远,满街都是火炬,大路两旁的槐树大多被烧死了。开元十年(722年)十二月,玄宗的女儿永穆公主出嫁,玄宗也要按太平公主的标准资送永穆公主。后经人劝阻才改变了主意。
又如,每逢玄宗生日,他都大宴百官于花萼相辉楼,并定其生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布于天下,咸令宴乐”。中宗时,太平公主食实封5000户。玄宗为了限制皇妹、皇女的封户,专门批评过一些不同意减少封户的人。他说:“百姓租赋,非我所有。战士出死力,赏不过束帛;女子何功,而享多户邪?且欲使之知俭啬耳。”这话何等堂皇,但他还是对咸宜公主加实封一千户。这和“战士出死力,赏不过束帛”相比较,显然有天渊之别。
睿宗的桥陵(在蒲城县北),规模相当可观,是盛唐陵墓的代表。开元四年(716年)十月,玄宗葬其父于此。据今人推算,桥陵整个地宫的工程量,所费工日当在20万以上。玄宗生前就选定了金粟山的陵址(蒲城县北),当然是要提早修建陵墓。仅统治集团的丧葬费用,就是关中劳动者的一项沉重负担。
朋王李守礼,虽是个“庸鄙无才识”的贵族,但其私人财富却相当惊人。1970年10月,在西安何家村发现了两瓮窑藏文物。发现的地点正在唐长安兴化坊内,估计就是那王府的遗物。其中有纯金器298两(按唐大两计),纯银器3700余两,再加十副玉带胯,共折合唐代的3830万钱,按当时的粮价,可购米近30万石,相当于唐朝15万丁男一年所交的租粟,比唐初一年从关东运往关中的粮食还多。李守礼死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他的财富如此之多,其他王公贵族也和他不相上下。开元年间的统治集团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