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面自干的典故是讲忍让是什么
成语“唾面自干”源于《新唐书•娄师德传》中宰相娄师德的故事:武则天当政时,宰相娄师德的弟弟被朝廷派去守代州,在上任前向娄师德辞行。娄师德教导他的弟弟遇事要忍耐。弟弟说:“我会忍的,有人把吐沫吐在我脸上,我自己把它擦干就是了。”娄师德说:“还不行,别人唾你的面,你自己把它弄干净,是想躲避别人的怒气,应该让它自己阴干”。
“唾面自干”的意思是受了污辱,不要作反抗,要尽力忍受,通常带有贬义。老百姓把这个成语形象地说成“吐沫吐到脸上让它阴干。”
我们不主张唾面自干,也不会“吐沫吐到脸上让它阴干”,因为那样会“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甚至助长一些恶人、坏人的嚣张气焰,但是,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必要的“忍”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的。
在汉语中,含有“忍”的词汇、成语和俗语很多,如忍让、忍受、忍耐、忍痛、忍心、百忍成金、忍气吞声、忍辱负重、惨不忍睹、动心忍性、忍无可忍、“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其核心都是一个“忍”字。
忍是什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答案。
在日常生活中,“忍”是一种生活态度。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早不见晚见”的邻居之间会因为生活琐事发生矛盾;“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单位同事间会因为工作问题发生矛盾;“枕前发尽千般愿”的恩爱夫妻之间会因为盐淡盐咸发生矛盾;就是“血比水浓”的亲骨肉间也会因为财产继承发生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很多时候是回避不了的,然而,绝大多数矛盾都是可以用“忍让”来解决的,可以说,“忍”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在大多数情况下,妨碍“忍”的主要障碍是面子问题。2009年2月13日,蒙自县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二级警督吉忠春,已过不惑之年,按理已经过了容易冲动的年龄,酒后驾车,因为停车发生争执。本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互相忍一下就过去了,可这位警官在酒精的作用下觉得伤了面子,竟然拔出违章带出的手枪,向对方连开三枪,把与之争吵的人打死,面子是有了,可前途却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