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有的语言形式-歇后语
歇后语是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社会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措词在此而寓意在彼的常用语句,是人们熟识的形象而诙谐的语言形式之一。歇后语来源于民间,大约在1300多年前就开始有文人对其进行整理。
唐代李商隐在《杂纂》中搜集了为数较多的歇后语。自此以后,历代均有《杂纂》的续集,宋代苏轼的二续《杂纂》内容更加丰富,元代以后进一步发展,元杂剧和明清小说中屡见不鲜,现代作品中更是到处都可以见到。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部分则是对前部分进行解释,或者说前部分是譬,后部分是解。因此以前又被人们称为“譬解语”、“譬喻语”。有时只说“譬”,不说“解”,让听者自己去领会,显得意味深长。
歇后语前部分的譬喻是造成这种语言形象生动、活泼、风趣的主要依据。其作用是唤起人们的联想,与后部分紧密配合,顺理成章地表达本意。它的选材有事,有物,有现代的,有历史的,有现实的,有想象的。
歇后语后部分是对前部分进行解释、说明,也是歇后语的点题,包括喻意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
常见歇后语举例:
• 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 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 狗掀门帘子——全凭一张嘴
•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 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 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 和尚训道士——管得宽
• 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 猴子照镜子——得意忘形
• 虎落平阳——被犬欺
• 虎落平阳——被犬欺
•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 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 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