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生命的黄金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对众人而言,惟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个人而言,惟一的权力是善良。
我读到国外的两则小故事。一则是说一场暴风雨过后,成千上万条鱼被卷到一个海滩上,一个小男孩每捡到一条便送到大海里,他不厌其烦地捡着。一位恰好路过的老人对他说:“你一天也捡不了几条。”小男孩一边捡着一边说道:“起码我捡到的鱼,它们得到了新的生命。”一时间,老人为之语塞。还有一则故事是发生在巴西丛林里,一位猎人在射杀一只豹子时,竟看到这只豹子拖着流出肠子的身躯,爬了半个小时,来到两只幼豹面前,喂了最后一口奶后倒了下来。看到这一幕,这位猎人流着悔恨的眼泪折断了猎枪。
如果说前一个故事讲的是母亲对孩子善良的圣洁,那后一个故事中猎人的良心发现也不失为一种“善莫大焉”。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子“听到”。心存善良之人,他们的心滚烫,情火热,可以驱赶寒冷,横扫阴霾。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与善良之人相处,不必设防,心底坦然。播种善良,才能收藏希望。一个人可以没有让旁人惊羡的姿态,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银”的日子,但离开了善良,却足以让人生搁浅和褪色———因为善良是生命的黄金。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这是善良的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也是我们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所提倡和弘扬的。
真正的善良是以人的品质表现出来才为真正的善良。从时间上来说真正的善良之举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长期坚持善举,终身不诲。如深圳的艺人丛飞数年向希望工程捐款数百万,捐完所有的积蓄,即使在得知自己患绝症时,仍不停止捐款。“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
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从空间上来说真正的善良之举不仅是一点一事之善举,而是对万事万物都有善心、善意、善举,“普渡众生”。真正的善良之举是隐名埋姓,不张扬、不作秀、不图回报的善举。善良之善事、善举,何止千千万万,而我要说的不止是这些具体的东西,我要说的是善良的本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成果除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产生了贫富,便有了强弱;如何对待贫富、强弱,便有了善恶,善与恶是相对而又相伴。佛教中的普渡众生,意即劝人向善。古人的善良体现在多方面,打猎者不猎杀幼仔和孕兽,打渔者不用密网网小鱼,伐木者不伐稚苗等。可见善良的社会性及作用于社会的意义。善良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人人都有善心、善意、善举;善良在社会中产生互动,便是和谐社会!
听多了“两个好人未必能在一起”之类的话语,总是好奇:这是为什么呢?看多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异,而导致婚变的故事和解析,似乎也理解。但是,想了又想,我却要否定这样的说法。我的理由是:两个足够善良的人,能相濡以沫终老。这个理由或许会被乍听的人讪笑:“啥叫足够善良?嘿嘿……”我想我能理解此问话,我会回答:足够善良,就是舍不得周围的人伤心。一个人,只要他/她善良到希望所有的人都高兴,不管嫁娶了什么样的人,都不会让对方过得差到哪儿去。假设对方也是这么一个心底柔软的人,他们不论人生观有什么差异,都会竭尽自己所能,让日子和美。谈中国走向谈不拢,那可以谈柴米油盐;谈家训家教说不到一块儿,他们会主动让出自己的部分权利……
咱们仔细观察,真的有不少这样的家庭。我认识一个高级教授家庭。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妻子是一名普通护士。他每周会有固定的半天,和太太一起大扫除,抬沙发、清死角、擦窗户,没事时也在太太身边转悠递手,直到太太打扫好了卫生去做饭,他才去看书。每次差不多两小时。我看到的情景是:他们话语不多、配合默契,皆大欢喜,甜甜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