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院图书馆借书的日子令我终生难忘
在师院图书馆借书的日子令我终生难忘
今天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书香浓郁,阅读潮涌。和往年一样,在这个鼓励全民阅读的日子里,全国各大书店、网店热闹的促销,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创意的阅读活动,让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多了一点“过节”的喧嚣。此时此刻,我突然想起在上饶师院图书馆借书阅读的日子,时光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师院图书馆借书阅读的日子久久难忘。
记得1987年秋天我去上饶师院报到读书,我住在男生宿舍2栋一楼123寝室,寝室里有8个男同学住在一起,寝室的门是铁皮的,窗户也被铁栅栏围住。在这间寝室里,我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跑步早读,吃完早点后,8点准时去教室里上课读书;12点广播响起,我们放学起身去吃午饭,顺路带一壶开水回来;午休到2点又开始去教室上课读书;下午6点吃完晚饭,饭后到操场边、田野处散散步,晚上7点半就去图书馆占位置开始晚自习了,晚上10点半回寝室休息;到了11点熄灯开始入睡。这样的学习生活我过了整整两年。
在那个时候,上饶师院的景致还真是美不胜收,特别是 西大门到图书馆之间,冲天的青松郁郁葱葱,图书馆前的小溪潺潺而下,畅春园里的竹林峨峨娜娜。师院门前志敏大道的喧嚣、校园步行街的繁华、茅家岭路的拥挤、电视塔的陆离,都无法掩盖、消弭校园里的书香气。不管你多么忙碌,多么浮躁,只要走进校园心灵立即就有种归属感,内心就会变得温纯、轻盈起来。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八十年代初期,在故乡管枥中学读普通高中的时候,那时候的图书馆只是一间教室,图书管理员是一位个子不高的女老师,那时借书分批,每次轮到我们班借时,不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抢着搭着老师的肩一路欢笑。我还记得到了余干中学就读高中补习班之际,终于有了规模大一点的图书馆了,但高中从高一起就升学压力极大,每天都有看不完的课本,做不完的习题,且教理科补习班的班主任极力反对看无关高考的书,不过这可阻挡不了我们看课外书的劲头。逃过老师的法眼,各种各样在图书馆借来的书在同学之间偷偷传递着看。那种和一群人,互相放哨,于夹缝中看书的日子,给人别样的享受,同时终生难忘,难忘那个图书馆,那段时光,那些人……
在八十年代末期,在师院读大学了,我第一次才知道图书馆占这么重要的地位,也终于可以无拘无束、光明正大地泡图书馆,触摸各种各样的书了,于书海中享受那份满足。大学,半个社会,环境浮躁,人也浮躁。于是,在扫满暖阳的图书馆一隅,坐下来,捧一本书,静下来的是不安的心,沉淀下来的是对图书馆的情!记得师院图书馆南边的窗前有几颗棵梧桐,学累了,我就靠在椅子上听它如何和岁月对话。我听到过它在春天里的呢喃、兴奋,夏日里的抗争,秋天里的忧伤和冬天里的无奈和孤独。特别是秋天到来时,叶子慢慢变黄,等秋风吹来,叶子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树枝,打着旋,落着、飘着,从它离开落到地,中间是那么的漫长、忧伤。等到“倾筐堲之”时,我也会猛然醒过来,我得努力学习,争取在我的生命之树枯萎、凋谢之时把自己的生命之舟渡到菩提树下。
那个时候,上饶师院的图书馆书架上的书籍虽然琳琅满目,但是要认真阅读起来,还是要办理借书证,每次只能借阅4本,并且还要按时归还。那时候,我从故乡枫株湖走出来,驱车四百里地来到灵山脚下,信江河边的上饶师院求读,应该说是远离父母和亲人。既然选择了远方,我就只能风雨兼程。在课余时间,我在师院图书馆借阅了《论语》、《道德经》、《庄子》、《诗品》、《世说新语》以及《诗经》、《三曹诗选》、《庾信诗选》、《魏晋南北朝史》,等我要开启《史记》的阅读时,上《古代汉语》课的孙刚老师就提醒我们,学习要懂得轻重、先后顺序,《史记》之类的名著毕业之后也可以读,而师院两年读书时光是有限的,一语提醒梦中人,我立即合上《史记》书本,就开始练习书法和写作以及其他汉语言文学的课程。
是啊!至今我深深地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完全取决于载体。《别想摆脱书》里写到,书籍就像是一种“知识或想象的轮子”,任何技术革命都不能阻止它的转动。从进化论的角度,这个主语似乎可以改为“阅读”——不管是书籍,杂志报刊,拟或网络电子阅读,甚至是朋友圈里的阅读——只要自己还具有“专念”的力量,去管控、理顺阅读到的东西,这个“知识或想象”的轮子就能够照常转动起来。就如同说,你要探究思考一个命题,从图书馆浩瀚的书籍中一本本翻找答案是一种方式,通过网络搜索框,通过海量的网络超链接,同样也是一种方式。
“忙时读屏,闲时读书”,又有何不可?而对于网络时代的阅读者来说,有太多的人正陷入了一个纠结:翻开纸质书,好像是有点与生俱来的崇高感,可翻几页就有点没耐心,忍不住抓过来手机看几眼;而指头不停在手机屏幕上戳戳戳,欲罢不能之余又忍不住发虚,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在堕落,越发浅薄了几分? 回望人类阅读历史,无论是文字载体,还是阅读方式,本来就是处在不断变化、与时俱进之中。书籍的数字化,不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开卷有益。君不见,数码产品层出不穷,电子书籍成为“标配”,不是让阅读更加方便了吗?在地铁公交上,通过数字阅读,对知识的点滴汲取,不是让生活更加充实吗?
迄今为止,我非常注重学习和思考,常常在网上搜索好的文章,读完之后,深受启发,然后,抓住主题,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把自己每天所见所闻所感用博客日志或者经典散文等形式记录下来,在自己注册的自媒体上及时刊发出来,等待编辑的审核和推荐。平时经常阅读自己写的文章,有时候还经常推荐到朋友圈里,让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思考的精华文章。这种习惯已经坚持将近三年了,我想继续坚持下去。
- 上一篇:城市生物
- 下一篇:我住院的那一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