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企业家的第五种智慧 – 开来之家

畅谈企业家的第五种智慧

企业家天生就是一个多忧多虑的群体。

对眼下中国企业家严重的安全感缺失或焦虑问题,要如何看待,如何应对,社会上出现了四种意见,每一种都充满了智慧,又不无缺憾。

前四种智慧

最广为人知、最具影响力的,是劝企业家们“在商言商”,不去做自己不该做的事,不去碰那些碰不得的东西,以免自寻烦恼,自找苦吃。这其中包含的智慧是明显的:聪明人应该知道,什么是给定的,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不去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人将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这当然不是企业家的性格。努力去改变不能改变的,轻则劳而无获,很累很失落,重则鸡蛋碰石头,粉身碎骨。但是,如果有石头找上鸡蛋,又当如何?如果鸡蛋最怕的是石头找上它,“在商言商”所包含的智慧,不能给鸡蛋带来安慰。

因此,就有了第二种意见,主张积极应对。这种意见主张,企业家们应该互相支持,集体发声,伸张正义,具体比如成立些救助基金,准备在金融案件中进行赔偿,换取更好的判决结果。还可以在案件审判过程中表明态度,据理力争,据说这种努力对吴英案件的改判,对挽救吴英的生命,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一主张包含的智慧是,有声音好过没声音,集体的声音好过个人的声音。但是,如果对方执意不听你的声音,甚至连你发声音的机会都不给,又怎么办?不是有人连家属见面的机会都没给,就被执行了吗?

第三种意见很有少说多做,或只做不说的特点,它主张企业家可以用脚投票,离开给他们带来烦恼的多事之地,去寻找安全的乐园。有一部分企业家,已经践行了这一意见,或正准备践行之,形成了一股所谓的移民潮。初到国外,新移民们非常放松,由衷感叹:环境真优美。不几日,不少人开始感叹:日子好清静。时间长了,更多人感叹:生活好寂寞,内心好凄凉。故有潜逃国外的经济犯,被抓后遣送回国,反倒感觉心里踏实,松了口气。

第四种意见,也是学者们最热衷的,则是就企业家的安全感问题,谈法治如何保护个人权利、个人财产、个人安全,解释法治所保障的权利如何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倡导法治的第四种意见,充满真知灼见,使人对法治充满憧憬与向往。具有讽刺性的是,对法治的普遍认同,反使得再多讲这个观点显得乏味。

除了这四种智慧,还有第五种智慧,鲜有人讲到,尚未被充分认识。

第五种智慧:共生共赢原则

第五种智慧的内涵,可用12个字来表述: 识大体,度分寸,谋共生,求共赢。其中识大体是基础,度分寸是方法,谋共生是最低目标,求共赢是最高目标。这个智慧,可以简称为共生共赢原则。

共生共赢原则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家们要在客观现实地认识自己身处环境的基础上,把握好做人做事的分寸,稳重妥善处理好身边的各种矛盾,维系利益格局的良好平衡,谋取与其他利益群体,特别是强大利益集团的共生,争取各个利益群体的共赢,在共生共赢的大环境和小环境中,使自己获得安全与安宁。

何谓识大体?就是要认识环境。要承认,眼下力量对比和利益关系的格局,是历史形成的,是给定的。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试图超越甚至打破这个格局,去获取更多的利益,则自身危矣。

比如,你若无依无靠,凭什么拥有巨大的财富?怎能不让人眼红?怎能不让其他利益集团对你垂涎三尺,虎视眈眈?

讲到利益集团,一些人天生反感,这些人充满正义感,大力鞭笞利益集团阻碍改革,侵犯企业利益的种种劣迹。但若理性分析,应该看到,企业家也是利益集团,在争取利益的大游戏中,大家遵循的其实是对等的规则。你会尽己所能为自己谋利益,其它利益集团也会,差别只是谁有何能。A通过手中权力拿走B的利益,令B气愤不已。B也在想方设法,比如通过改革,要拿走A的权力和利益,A对此也一定会殊死抵抗。革命也好,复辟也好,改革也好,倒退也好,无论进退输赢,大家都会精疲力尽,心力交瘁,甚至更惨!

不要问权力和财富从哪里来,不要问拥有财富和权力的是谁,只要知道,拥有财富和权力者,一定会竭尽全力去捍卫它!想要少些焦虑的人,是否应该避免去玩那利益集团之间争权夺利、你死我活的游戏呢?

怎样才能避免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带来的无穷焦虑?怎样才能避免大祸临头,才感叹“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识大体者,做人做事,“当初”就应该拿捏好分寸,始终坚持在各种利益之间寻求良好的平衡。识大体者,每走一步都要问,自己所作所为,所得所失,对他人意味着什么,有没有打破各利益集团,特别是强大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识大体者,做事赚钱,应该坚持一个原则:尊重现实,讲求平衡。这意味着,当你得到的比别人少很多时,你必须心安理得地承认和接受;当需要将自己已经得到的再让出去时,你还得心安理得地承认和接受。

第五种智慧,与前面所说的四种智慧,并存互补,互相并不排斥。

提倡在商言商,就是劝告企业家要度分寸,与其他利益群体谋共生。但是,即使在纯粹商业领域,也要了解权力和利益格局,注意保持合理的均衡,避免严重的利益冲突,这样才能避免引来石头专找鸡蛋。

想换换环境的,用脚投票也是一种选择。但是,无论走到哪里,识大体、有分寸都是少不了的。

不用说,推进法治当然好。但是,不要说法治之路漫漫,难解燃眉之急,就是在法治社会,也要识大体、有分寸,才能保平安、兴事业。对这个重要观点,很多人可能尚认识不足,我们下面会进一步解释。

宰相女儿的选择

有一个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第五种智慧,怎样以共生共赢的原则指导我们做人做事,理解第五种智慧与其它四种智慧之间的异同。

在古代印度,有一个国王,他每天晚上要换一个女人,第二天便将她杀掉……

大家已经知道是哪个故事了。故事虽是虚构,国王大权在握,可以随便杀人,却是真实的历史。

宰相的女儿,成为了国王的妻子,她有四种选择。

一是在床言床,一夜相安,明天的问题,明天再说。

二是建立一个阿拉伯妇女联合会,用集体的力量,保护妇女权益,呼吁国王尊重妇女的生命。

三是用脚投票,远走他乡,去一个国王找不到、抓不着她的地方。

四是告诉国王,世界终将走向法治,宪法会保护每个公民的权益,这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国王现在就应该停止随便杀人。

聪明漂亮的宰相女儿,没有选择上面任何一种。

她发挥自己的专长,开始给国王讲故事。她用生动神奇的故事,激发了国王的好奇心。为了继续听她的故事,国王破例第二天没有杀她。第三天、第四天也如此。

一千零一夜过去了,事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宰相女儿和国王已经融为一体,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恩爱夫妻。

宰相女儿所作所为,体现的正是第五种智慧:通过让别人活得更好,使自己活得更好;通过为别人,为那个准备杀她的人创造价值,使自己有价值。

聪明漂亮的她,非常识大体,她知道,国王的权威是不能撼动的;现实和一千年之后才能到来的法治没有关系;国王行使权力的原则是用它为自己谋利益。她要做的,就是使二者的利益融为一体,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共生共赢!

共生共赢是远远高于法治的文明原则

共生共赢不是虚幻的空想,只存在于文章和故事之中,而是现实生活中生存与发展的最强大的逻辑。

不要忘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理念和国策,正是现实生活大格局中最强大的集团所倡导和践行的,其动机与逻辑,是通过让老百姓活得更好,使执政党自己也活得更好。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苏东 社会主义阵营彻底崩溃,世界上西风压倒东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却能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这证明了共生共赢理念的生命力,也证明了执政党决策的前瞻性和正确性。

正因为有了这个理念,有了改革开放,中国才有了企业家,有了富人,有了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先富起来的,不能反过来违背共生共赢的原则,把违反自身利益、妨碍自己赚钱的因素,都视为改革对象,力图去除之。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那些一直活得很好的企业家,想必都遵循了识大体、度分寸的原则,始终把他人的利益放在心里,不去侵犯它,不去竭力打破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而是努力做到共生共赢。

很容易想到,度分寸,自觉尊重和保护各方利益,唾手可得的利益不随便拿,到手的利益可能要放弃,这不是件容易事。但若乱了分寸,破坏了均衡,则企业、个人和家庭危矣!如此取舍,西瓜芝麻,明明白白。

不奢谈法治,却以识大体的名义,承认既得利益,谋求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平衡,谋取共生共赢,这第五种智慧,会不会让一些人感觉气愤,认为太没有勇气,太没有原则,太没有追求,太鼓励大家向现实妥协?

能客观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人,不应该有这种感觉。

客观看历史,我们会很容易看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法治其实是异类,没有法治才是主流。不仅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上鲜有法治的踪影,即使在现代社会,在英国光荣革命后又经过了数百年发展,实现了法治的国家仍是绝对少数。

在没有法治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在现时仍然没有法治的大多数国家中,人们靠什么过日子?文明靠什么发展?当然是靠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共生共赢的默契,靠不同群体利益的微妙均衡。

每当这种均衡被打破,社会便陷入动荡甚至战乱,带来人员的大量死亡和财产的大规模破坏。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共生共赢,从而维持自身稳定的社会,则能够更好地积累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知识财富,最终,能够更好地维持共生共赢,避免动荡的社会,也更加顺利地过渡到了现代文明。

其实,法治本身,也是利益集团之间妥协的结果,它不过是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实现共生共赢的一种特定的方式。因此,可以说,共生共赢是远远高于法治的文明原则。关于这个重要观点,我们会马上结合一些具体事例来进一步说明。

不要幻想法治会带来安全感

最好不要幻想,法治一定会给企业家带来安全感,会减少或减轻企业家的忧虑或焦虑。更现实、更可能的是,法治在减缓企业家某些特定的安全忧虑时,又会给他们带来更加多元,更加复杂的安全冲击和焦虑。

因此,在法治社会中,识大体、度分寸、共生共赢,仍然是企业家行为的基本准则。在法治社会中,不识大体,不度分寸,不愿与其他利益集团共生共赢的企业家,仍然会被其他利益集团用法律或非法律的手段,弄得焦头烂额,付出惨痛的代价。

大家知道,西方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曾严重忽视普通劳动者的利益,结果导致社会动荡,暴 力对抗层出不穷。在美国劳资双方一次大规模冲突与对抗中,勤劳、又只顾赚钱的华工,因为坚持上班,帮助了资方,遭到美国劳工暴徒般群体攻击,很多华工被惨无人道地酷刑杀戮。

在这场冲突中,美国政府曾派军 队保护华工,但最终结局是美国通过《排华法案》,使受到攻击、付出了生命和财产惨痛代价的一方,又在更加漫长的时期里,成为法律的牺牲品。

在更大范围内,劳资对抗导致了西方工会力量的兴起,开始了西方很多产业走向衰落的过程。政府在推动工会兴起的过程中,通过立法和其他手段,起了关键的作用。

从这样的历史经验中,我们看到,法治并没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基本法则:只要有严重的利益冲突,社会就会动荡,个人生命和财产就会受到威胁,遭受严重损失。

在西方劳资对抗过程中,法律不是给定的,而是用来追认、确立新的力量和利益平衡。法律也不是公正的,政府在一个时期不惜过度立法或者不公正立法(比如排华立法),支持工会,损害企业利益,损害华工利益,以求得到更多的选票。而一旦选票的流向变化,政府又会立法或用其他手段来打击工会(如里根和撒切尔所为,不详述)。如此来来回回,莫不是为了政党的一己私利。

在这权利和利益结构的大格局中,美国华工命运最惨痛,教训最深刻。他们的主要教训是,作为最弱小的利益集团,尽管要求不高,只是干活赚钱、养家糊口,但在强大利益集团眼中,还是太多了。对那些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华工来说,天理何在?法律何用?正义何觅?

类似的事件每天都在继续发生。在美国,愤怒的群众占领了华尔街;在香港,同样愤怒的群众占领了汇丰银行大楼;在希腊,街头对抗通宵达旦……有些香港人说李嘉诚先生未能善待他们,便去他家门口示 威,甚具威胁性。李先生曾面对媒体说,我已捐出我财产的三分之一,你们仍说我做得不够……这世界上要有公平,海中就没有风浪了!其时心境,可想而知。其后,李先生加快了弃港入欧的投资战略。

还有一个事件,也很令人感叹。长期以来,包括政府、消费者、公共卫生和媒体,都指责麦当劳售卖垃圾食品,加重了一些国家的全民肥胖。在巨大的压力下,为了证明麦当劳不健康,麦当劳的CEO只要被人抓到没吃麦当劳,就会被大肆渲染,成为新闻。有一位麦当劳的CEO,常年各地视察,每顿饭都吃麦当劳,60 岁便心脏病去世了。

看来无论在哪里,成为企业家,都是进入了一个艰苦的职业,要有思想准备,准备为工作、为财富、为事业,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押上自己的心境情绪,也让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承担更大的风险!在不同体制和环境中,唯一不同的是,压力的来源和形式会有所差别。

企业家天生就是一个多忧多虑的群体。古人云:仁者寿而智者昌。古人又云:能者劳而智者忧。如果昌,即财富和成功,来自勤劳与智慧,它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心理类型,故古人的名言中体现了“昌”与“忧”的高度相关。

还有个说法,叫居安思危,告诉人们平安的时候也要有危机感,能够这么做的,不也大多是成功人士吗?

古人探讨这些原理的时候,还没有“主义”、“法治”一类的概念,眼下中国企业家的忧虑,世界各地企业家们的忧虑,证明了财富与忧虑之间不分时代与地域的相关关系。

财富代表的成就,反映了企业家多忧多虑的心理类型,它同时又是更多忧虑的起因。在还有待建立法治的国家,财富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嫉妒甚至强烈敌意,给企业家们带来很大的风险。在法治国家,人们常说,人人都是平等的公民,而比尔·盖茨却说,与巨大财富相伴的,是巨大的社会责任。在法治国家,企业家作为普通公民,也必须肩负超过普通公民的社会责任,承担超过普通公民的巨大压力。

第五种智慧是超越时代、超越体制的生存与发展智慧,她能帮助企业家们舒缓忧虑,减轻压力,改善自身生存环境。全社会所有的利益群体都掌握了这种智慧,并努力践行它时,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更加安全,更加健康,更加富有,更加美好!


  • 上一篇:创业心得:贵在坚持
  • 下一篇:怎样对付难缠的老板?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