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100万的年轻人是怎么花钱的 – 开来之家

年薪100万的年轻人是怎么花钱的

我们都知道全球首屈一指的科技公司Facebook,它的福利待遇简直让人羡慕得流口水。
健身补贴、洗衣补贴、医保补贴,生孩子父母都有4个月的全薪假期,21天年假,早中晚三餐都提供,一年3000美元的托儿所报销…办公区更是舒适,德州扑克桌、沙发电视,Xbox,乐高、游戏室,还有乒乓球台。
自动贩卖机里的键盘、鼠标、U 盘、耳机、充电器,只刷工卡不掏钱,随便拿不限量。还有一些认不出作用的圆柱体,据说上前一拉可以有一张床,工作累了的员工,可以进来睡一睡,隔音隔光。
这里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享受这样的福利同时,再加上百万人民币的年薪,简直提早财务自由各项自由。
而他们,却时不时的想要辞职离开。
作家另维曾经写过她的一位朋友:看到 Facebook 里,同龄人普遍乐观,朝气,越拼搏越快乐,还年薪百万,软福利好得世界闻名,十分向往。
但他没有通过 Facebook 面试。
这位朋友并不是不优秀,高中省重点前三、大学名校毕业留学,听从老师父母的联合建议,为不浪费高分,选了门槛最高的经管学院,后发现编程吃香高薪且最容易留在美国,研究生转向。
可与那些在Facebook拿着百万年薪,却喊着要辞职的人相比,他缺少的是什么呢?
– 1 –
Facebook有导师制,为每位新员工配备导师,带他们项目,教他们技术,解答他们的一切问题。
作家另维写过另一位已经在Facebook在职的朋友说过: 离开大学后,Facebook 是他能找到的全世界最好的学校。他是导师的忠实粉丝,想跟完手头的项目,多学一些再走。
其实他已经跟完好几个项目了,离开Facebook就要和很多美好的事物说拜拜了。
他说:没关系啊,这些东西没有就算了,这么些年我看着自己进步,一直挺开心的,又不是到了 Facebook 才开心。如果有地方能让我更好地学习和施展,我愿意去的。吸引他的,从来不是百万年薪,而是学习机会。
与被拒的那个年轻人相比,他的区别在于他不是拿到 100 万就愿意在 Facebook 赖到海枯石烂的人。
因为他们有一个目标而为之奋斗,那些在Facebook年薪百万的年轻人都俯览全局,视野并不局限于年薪这个数字。
他们最大的快乐一直来自学习本身。这样的人,也一直在学习上投资。
– 2 –
为什么把工资存起来的人,反而越来越穷?
关于这一点,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绝大部分的理由都可能是因为:避免不安全感。如果我们手上的钱多一点,我们心里就踏实一点,安全感就多一点。
我们以为把钱花出去,钱就没了。
但现在, 花钱,得要买未来。
所以,对一些对自己有要求的年轻人来说,花钱参加培训、购买经典书籍,花时间精力研究和训练这些能力都是极为重要的工作。
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是:理解钱要花在哪里,而且还要有勇气与内心的不安全感做斗争。
所有这些有关学习成长的事情,都是回报率极其高的优质投资项目,它们会在未来以你想不到的方式兑现它的回报。
钱是一个资源,它能够在交易中放大价值。
有意义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甚至未掌握知识、用以改善自我智能及生活的能力。
– 3 –
还不乏有一些年轻人选择创业,创业很苦,很现实,很揪心。坚持很酷,创业的过程中 ,要抵达领地,坚持是唯一的路。 眼下就有个有关“ 坚持 ”的故事。
2000年底2001年初,阿里巴巴陷入自创业以来最困难最危机的境地。那时候,阿里巴巴剩余的钱只够烧半年,而且整个公司没有找到赚钱的办法。
为了活着,为了活得长一点,阿里巴巴的当务之急是开源节流。
1月30号,大年初二,马云和蔡崇信又来到香港,一个个找员工谈话,忍痛裁掉了所有人。
惨烈无情的大裁员之后,阿里巴巴的景象有点凄凉。 “那种感觉就像二战之后,看见到处断壁残垣,尸横遍野一样。”员工形容道。
2001年,有一次挺低沉的,在长安街上走了15分钟,那天下午回到房间里睡了2小时,然后起来说: 重新来过!”
在互联网最冷的冬天,马云说过一句名言:“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对于创业者来说,你努力了,也许会看到希望。你坚持了,就有机会实现理想…
– 4 –
那些懂得如何选择的人,一步步甩掉了“普通人”, 关键时刻的抉择,是普通人与卓越者的分水岭。
我该不该跳槽/转行?
我该不该和这个男生分手?
我该不该和老板谈加薪?
我该不该放弃这个外派的提升机会?
这些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但其实当你纠结在这个问题中, 视野就会受限制,陷入“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
比较一下“我该不该跳槽?”和“我应该怎么做好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跳槽是为了职业发展,但当我们过度陷入“跳槽”的决策后,反而忘了“职业发展”的大目标。
不管事情看上去多么简单,你都不可能只有两个选择。
人们还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叫做“决策疲劳”,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在淘宝上买东西,打开一堆网店,最后反而不知道选哪家好。
一项心理学研究分析了食品超市内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实验分别设立了6种果酱和24种果酱的两种堆头,结果很有趣,24种果酱堆头吸引的顾客数更多,但购买转化率只有6种果酱堆头的10分之一。
因此,像买东西这类不重要的选择,二选一更明智;如果是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等人生重大选择,我们应该尽量想想,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
当大多数人为了避免痛苦而放弃更多选项时,那些说出“让我们看看还有什么别的选择”的人,将是最后的赢家。


  • 上一篇:蚂蚁金服CEO分享:女性创业成功的七种武器
  • 下一篇:网上投资理财应该要注意什么问题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