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春节过年风俗介绍
我国古时候称一岁之首日为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在殷商时期,把每年的元旦(或称元日),定在正月朔日,即正月初一。到了汉代,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定为元旦。汉武帝时,司马迁创立《太初历》,确定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沿袭到20世纪初。辛亥革命胜利后,各省督府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并沿袭至今。
贴春联。五代后蜀时,皇帝孟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写出后觉得他的词句欠佳,便亲自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语。据说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然而正式命名为春联的却是明太祖朱元璋。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有了很大提高。在河北城乡,特别是冀南和冀中一带人家,腊月二十八九就开始在自己家里贴春联,多数人在大年三十贴。
贴挂吊笺儿。除夕日人们在街门头、屋门头上贴彩纸吊笺儿,在胡同口、小巷里横拉绳儿,也要挂上布的或纸吊笺儿。吊笺儿有木版印制的,有剪纸工艺品,上有戏出人物、吉祥词语。一般是五张一套正好可贴一个门头。每张可以有独立的一句吉祥语,比如“万事如意”、“新年大吉”、“人寿年丰”;也可以一张上一个字,五张成一句。其用纸有一整套为红色的,也有红、黄、绿色间隔的。其形状多是长方形,下边有尖角或垂穗儿,布吊挂有的是三角旗形。辛集市的吊笺有纸制和布制两种,布的上画《三国演义》、《水浒》人物,可连年吊用。
贴窗花。剪贴窗花的习俗在河北城乡非常普遍,窗花里传递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信息,衬托喜气洋洋的过节气氛,寄托民众的美好愿望。如蔚县民间传说,窗户纸上不贴窗花,会生白花(方言,赌博耍钱)儿子。所以在过春节、办喜事时一定要贴窗花。窗花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深层寓意的。比如《花瓶插三戟》寓意“连升三级”,花瓶鹌鹑组成图案寓意平安吉祥。
窗花中还有许多反映民间生产生活的内容,如织布图、磨面图、推车图、纺棉图等,是人们平时真实生活的写照;各种花草、动物、戏出人物等,则表现了人们接受民间艺术的习俗和情趣。
贴年画。年画是过春节时贴在屋内的彩色图画,最初是木版彩印画。常见的是《三年早知道》历画,画面上头是今、明、后三年的年历,年历下边是立春日皇帝扶犁赶牛与民同耕的画面。木版年画大都有深层寓意,所以老百姓愿意买来张贴。《神鹰》、《狮子》、《老虎》取其威猛辟邪之意以镇宅,《莲年有鱼》表达了河北劳动人们“连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此外还有喜气盈盈的戏出画,风趣引人的灯谜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