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统民居的特点
华夏祖先的穴居之风,在黄河流域得以继承和延续,尤其在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古代穴居遗风绵绵不绝。窑洞是农村中的主要宅居类型,只是在形制、材料、结构等方面融入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这种居住方式抑或居住风俗,与黄土高原的地理与气候条件相适相宜,亦与华夏文明精髓的黄河文明相辅相承。
在晋西北与晋北地区,许多居民以窑洞为居宅。一种是土窑,削崖为壁,挖洞为室,也称“靠崖窑”;一种是在土窑洞外砌上一层砖石,称为“接口子窑”,或称“夹壳”,也有在窑内顶和墙砌一层砖,称为“搪券”;还有一种是用砖石在平地上盖房,顶部砌碹成窑洞状,上压厚土。人们之所以喜欢住窑洞,是因为它既省木料砖石,又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四季适宜。
晋中各县居民挖掘不同形式的土窑洞为住宅,凡有丘陵与山地的村庄都“倚壁穴土成窑”。晋南各地均有土窑洞,闻喜县“村依土崖者,窟室为多”(民国8年《闻喜县志》),县境东、北两个平原地带,又有叫做“下跌院”的居宅,与平陆县的“地窨院”相似。因其无崖可靠,向地下挖掘深坑,成为院子形式,再向院壁面开凿窑洞,内有多种形式的阶道通向地面。在平陆县的张店、部官、杜马、张村等乡镇的垣面上,到处可见这种“天井院”,或“天井窑”,或“地坑窑”,或“地窨院”。窑顶上是平坦的场地,秋收时可作打场用,粮食打好,从事先留好的仓洞里溜下去直至贮粮的屋子,然后堵上洞口。
这种院子可防狼、防风、防盗。外来人还以为是个大土坑,临近才知有人家居住,正所谓“车马常从屋顶过,只闻鸡犬不见人”。
地窨院的穴居形式为山西独有,是人类穴居的一大创造。它因地制宜、舒适合理的特点,使其古老的习俗得以延续不衰,被文化界认为是“中华一绝”。
山西民居在全国富有特色,除窑洞、地窨院之外,晋北那御寒性强的低矮的土坯屋,晋中那传统的四合院,晋东南太行山区的石板房,临汾地区两层楼阁式的民居,河东地区的“一面坡”民居等等,都深深烙有黄河文明的印记。
斗转星移万千年,人类的居住条件发生了难以尽诉的变化,人类的建筑技术发生了不可思议的进步。当我们迈进金碧辉煌的厦宇楼阁时,可千万不要忘却那伫立于田野山峦五光十色的民居,是它们,载负着黄河文化厚重的积淀,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发育和成熟,见证着历史脚步的每一次蹒跚、每一次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