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天津幌子高挂的习俗 – 开来之家

旧时天津幌子高挂的习俗

天津是商业城市,店堂沿街林立,商品五花八门,彼此的竞争也异常的激烈。幌于也就成了店主招待客户,推销商品,扩大生意必不可少的手段,凝结着经营者的一番苦心。

旧社会,幌子的种类很多,无不带有行业的典型特征。

一种是实物幌子,即卖什么挂什么,如藤木业开门高悬着箩筐和笼帽,麻绳铺门前垂吊着粗细不等的绳索,弹棉花的挂几捆旧棉絮,钉马掌的吊儿串废铁掌,马具店干脆以套包子为记,也有挂马鞍子的,这类幌子,大多是废旧物品,所以任凭日晒雨淋也不足为借。因为原始的实物幌子既缺乏美感又很小号召力,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被新兴的现代商店所取代,演化成一种橱窗艺术。商店橱窗里的摆设虽然也是实物,但讲究整体的构图、色彩的搭配、精品的展示和艺术的感染力。顾客临近橱窗就会被五光十色的商品吸引住,进而产生购物的欲望。

当年估衣街的橱窗就五光十色,很有特点。泰和公瓷器店橱窗里摆出的福、禄、寿“三星”人像,大丰泰皮货店摆出的虎、豹、狐锂、松鼠的标本,“泥人张”同升号橱窗里摆出的取材于《红楼梦》以及民间传悦的各种人物,与同寿成戏店摆出的生、旦、净、末、丑的戏装头面和刀枪剑戟道具,常常吸引着众多入围观,给商店增添了活力和艺术的韵味。

另一种是文字幌子,在不同形状的招牌上概括出经营的项目。一个端庄粗重的“当”字,令人阴森压抑,望而生畏,高悬在房檐下舒展粗犷的“茶”字,使游者心旷神情,产生了宾至如家的感觉。旧时药铺门脸前两块通天牌匾最引人注目,10米左右,顶天竖立,上写“九散膏丹汤剂饮片生熟药材,人参鹿茸麝香牛黄羚羊狗宝一概惧全”,白底黑字,精湛书法,是十分壮观的。古文化街店堂的槛联则突出了文化的品位,读后不仅让人拍案叫绝,而且知道店堂经营的范围。如革文斋“博冤赵氏金石录,旁罗米家书画船。”艺宛堂的“金柳若摇葛欲语,银花如绽蝶疑飞。”华欣阁的“今人能为古人曲,听者当知弹者情。”荟萃斋的“图书荟大成冠绝沽上,文玩萃一堂独揽津门。”怡乐阁的“玩具千件皆知慧,儿歌一曲见天真”等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一种是图形的幌子,以绘画和模型来表现。如文具笔墨店前硕大的毛笔,中药铺后面上画着的大膏药,酒店悬挂的大酒壶,烟店的大烟锅,修表店的大表盘,换钱铺拴着的钱串子,馒头铺的木馒头,切面铺的纸条条等等,让人一目了然。因为图形幌子采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生动有趣,妇孺皆知,因此比实物和文字幌子更能招徕人。

还有一种是抽家幌子,经过经营者的艺术概括,得到顾客的认可。旧时颜料铺门前五颜六色的棍棒,斑斓绚丽,意在表现店堂经营颜料色彩的鲜艳和齐全。画扇店前精致的绢灯,展示手艺人高超精湛的技艺。富有夸张性的梳子和蓖子,是脂粉店的幌子,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这里是妇女的天地。更有趣的是,理发店门前挂着的既不是变形的推子,也有是剃须的刮刀,而是一盏由红、蓝、黄色线条构成的不停滚动的桶状灯具,相传这是由国外理发业引进到中国的。久而久之,人们习以为常,一望便知是理发店了。用颜色突出行业的特点,至今仍沿袭着,如医院为白色,邮局为绿色,消防队为红色,火车站为黄色等。

随着商业的发展,现代化的声光电子设备取代了古老的幌子,更加突出了都市的繁荣与兴旺,用幌子做为商店的招牌已是凤毛鳞角了。如果您对幌子很有兴趣,不妨在春节、元宵节或者中秋节到古文化街逛一逛,届时,这里的店堂会挂出五颜六色的古老幌子,让您大开眼界。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