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哲学的主要特点
中国佛教哲学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天台宗、华严宗特别是禅宗的哲学思想表现出来的。对禅宗思想的一些基本特点,下面我们作一个简单概括。
1.重现实人生
中国拂教哲学思想的主旋律和真精神,在于成就人生最高的价值理想。印度佛教哲学的基调是宣传一切皆空,否定存在(包括个人生命在内)的客观性、真实性。这种思想与中国固有哲学的基调——承认存在的客观性、真实性是旨趣迥异的。天台宗、华严宗和掸宗等宗派的大师们,自觉地吸取了中国固有的思维方式,运用因融的思想方法,把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统一起来,强调理想寓于现实之中,主张回归现实,从现实中实现理想,也就是立足现实,消解对立,超越现实,成就理想。这正是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孰迹。
2.重个体心性
要成就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关键在于认识、重塑和完善主体世界,也就是认识、改造和提升人心、人心的本质(本性)。这样,心性论就日益成为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重心。在中国佛教史上,先后展开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大体是因果报应之辩、神灭神不灭之争、佛性问题的纷争、真心说与妄心说的对峙、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对立,最后统一为主张与儒、道两家同一本心的三教心性合一论。这基本上是围绕心性问题而展开的。
3.重直觉思维
中国佛教心性是阐述心的本性(自性)的理论,它的重心不是论述心的本性是净还是染的心理和生理问题,而是阐明成佛的可能性和开悟人心的理论根据。因此,天台宗、华严宗和惮宗都重视“观心”、“见性”,或观真心,或观妄心,或明本心,复本性。尽管法门不一,但贯穿其间的共同点是较多直接的感悟,也就是直觉方法。可以说,富有理智的直觉思维是中国佛教在心性沦基础卜构筑主体理想价值世界的基本方法。
佛教哲学常被喻为“治心”之学,其可“治心”,也可“制心”。如按照样宗的观点,自性是佛,外界一切都是虚假不实的,它只会干扰主体的“涅磐寂静”和“直指本心”;若能去掉妄想邪念,则“性自洁净”。因此,当事业受挫、理想幻灭时,应自我反省,扫除内心的“妄念浮云”;而当功成名就、荣宠加身时,应想到这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身外之物。
总之、执着于荣尽、毁誉、进退、得失,都是对佛性的亵滨,只有身处尘世之中而心超尘世之外,宠辱不惊,进退从容,才是把握了佛家的真话。这样一种心态无疑是一种较高的人格境界。但是,由此透露出的与世无争、随遏而安的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这种思想与现代人的进取、创造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如此才能使佛教哲学在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