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满族人的土坯房是什么样子 – 开来之家

旧时满族人的土坯房是什么样子

土坯房、篱笆寨是针对旧时满族人住房的习惯性说法。满族人修建的泥坯草房、青砖瓦房和夹用石料的房屋。一般正房面南,三间或五间,东西厢房各二间或三间。富庶人家还有门房(三间,中间为过道)、影壁墙等。“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座在地面了”形象地说出了满族人的居住特点。

关东民间有一句俗语:“土坯草房篱笆寨,关东百姓人人爱。”过去的东北农村,最常见的是土壁草顶的房子。因为房屋地周围通常都有用树枝或秸秆编成的“障子”,所以有人把“土坯草房篱笆寨”视为关东村屯住宅的一大特色。

所谓“土坯”,即是用泥和草合在一起,填按在固定的模子(木制或铁制)中,做成一块块一尺长短的“土砖”,在阳光下晒干,然后用来垒屋或砌墙。其制造过程叫做“打坯”或“脱坯”。一般是选择平整向阳而日取十取水方便的地方作坯场,坯土要求有一定的黏性,草则以细长柔软者为好,民间俗称之为“羊角”,用时用铡刀切成短段。制坯的过程是先将土中的疙瘩打碎,再把“羊角”一层一层地掺在土中,然后加水变成泥状,“闷”几个小时至十几个小时,使泥和草黏合在一起,俗称“闷透”,再用二齿钩和匀。

土坯是盖房时砌墙和搭炕(俗称“盘炕”)用的。其房子的梁架是由梁、檀、椽组成的木构架,而房顶则要以草覆盖。所用之草因地而异。有莎草、章茅、黄茅等野草(俗称房草)和谷草、稻草等,以草茎长、枝权少、不宜腐败和经济易得为选用原则。东北民居大多是房顶侧面呈人字形的硬山起脊式,屋顶从正脊向前后两面下倾,分别称为“前坡”和“后坡”。房顶盖草俗称“苫房”,在农村也是一种技术要求很高的手艺。苫草的方法,各地区有所不同,通常是在木构架顶部,先铺上用秫秸(高粱秆)或树条子编扎的“房芭”,再抹泥填堵缝隙。其上将草梢部向下,层层铺盖,为防止滑脱和被风刮散,还要用草绳依次交叉拉栏加固。苫一次房一般都能保持三年以上。

土坯草房外表十分简朴,连窗棂也多是横直相交的简单样式,而且还盖着“糊在外”的窗户纸,加上外抹草泥的墙壁、日久发黑的草顶,几乎找不到添加艺术装饰的地方。它能够在东北乡村长期存在,是由于其就地取材、盖造方便的特点和厚墙厚顶、冬暖夏凉的实用性,使普通的农民能有一处保证基本居住条件的“家”。

满族的居室从过去比较简陋的泥土草杂筑的小屋,发展成为高大宽敞的满族老屋,住宅建筑跨入一个历史的新时期。

清代满族住宅建筑,普遍使用木材。建筑材料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逐渐合拢。木结构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独特传统,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在国内被各民族共同接受。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