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畏天命"和"敬鬼神而远之"的天命观 – 开来之家

孔子"畏天命"和"敬鬼神而远之"的天命观

天与人的关系是先秦哲学斗争的中心问题。神权是神化了的王权,天命是神化了的王命。春秋时代随着奴隶主王权的衰落,神权和天命也威信扫地。

孔子为维护地上的王权而宣扬天上的神权,他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意思是说:只有天是最伟大的,只有尧才能够效法天。孔子所说的”天”,是人格神,宗教的上帝。他告诫人们:”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认为天是百神之主,得罪了天老爷,就没有什么可以祈祷的了。

孔子把”知天命”作为君子的必备条件,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并以”天生德于予”而自诩,说什么他的德性是天老爷给的,反对他的人是奈何不得他的。天既是最高权威,天命就是不可抗拒的。他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在孔子看来,他的政治主张(道)能否行得通,全由天命决定,公伯寮或什么人又能把天命怎么样呢?所以他的弟子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人间的一切,全是天命安排。基于天命不可违,孔子极力宣扬:”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种”三畏”思想的本质,是借”天命”的权威,制造对奴隶主的”大人”和”圣人”的敬畏,从而解除人们的思想武装。可见孔子是信奉唯心主义天命观的。

孔子的天命观和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一样,是有矛盾的。孔子在宣扬天命观的同时,又强调了人事的作用,表现了对天命鬼神的某种怀疑和保留。”樊迟问知(聪明)”孔子回答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孔子的回答确很聪明,一方面他要你引导老百姓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又要你对待鬼神既尊敬又疏远。子路”问事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这就清楚表明,孔子是把人事放在首位,对于鬼神(即形象化的天命)却采取了避而不答的怀疑态度。故《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重人事而轻鬼神的思想,显然是在调和天、人矛盾,是对传统的天命观的一种改良或修正。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