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为什么要用筑堤的方法治水
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是天下出现洪水后,尧在四岳的推荐下,命鲧去治水。鲧采用筑堤方法失败后,禹遂被四岳举去治水。鲧为什么要用筑堤的方法治水?这需要从该地区的河流地貌、水文以及经济发展的过程来分析。
该地区的黄河各支流都发源于黄土高原,属半湿润半干旱气候,降水不多,但较集中,这对河流的地貌特点有重要影响。这里河流在进入平原与下游地区时,由于河流的比降迅速下降,流速亦随之变缓,原来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河流由下切改为侧蚀为主,河床展宽,变浅,河道亦由平直变为弯曲。
由于河流弯曲,河水主流线靠近岸边,使河床产生侵蚀,形成凹岸;在另一边,河流离主流线远,出现堆积,形成凸岸。河流中也因堆积作用而出现沙洲河心滩。在凸岸的堆积作用下形成狭长形的边滩。由于侧蚀作用,河谷不断展宽,边滩便随之加宽、增长、加高,向河漫滩发展。高水位时,因该处水浅、流速慢,沉积下来的物质较细。落水时,河漫滩上留下一层含有机物较多的薄层黏土。
在近岸处,由于流速大,留下的是一道质地较粗的沙堤。在河岸处,由于洪水经过时河水溢出河岸及流速的变化,使沉积物在近岸边大量堆积,并随着向外距离的增加沉积物数量减少、颗粒变细。久之,便在河岸处形成一道与河床大体平行的内坡陡、外坡缓的自然堤。
在岸外远处,则形成相对于较低谷的洼地,覆盖的沉积物较细。当洪水溢出河岸,越过自然堤进入该洼地时便形成一股冲力,受冲的地方更洼,不受冲的地方受沉积作用反而变高。水退出后,原洼地便高高低低,高处为土丘,低处则为低洼地、沼泽、湖泊。
从半坡遗址来看,仰韶文化村址坐落在高阶地上,就是为了避免洪水的灾害。但由于人口压力,也由于河流两岸土地肥沃及鱼虾丰富等有利条件的诱惑,人类开始走向平原。他们首先选择的是高处。为了能利用天然堤外的洼地以及河床近处的河漫滩,他们必然利用高起的天然堤与沙堤,将其稍作修整作为堤防以防止洪水。
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在对河水与地貌特点逐步加深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筑堤防水的经验。鲧可能是半坡遗址以后到夏禹以前2000多年间,人类从高阶地走向平原,开发农田,从利用自然中开始学会筑堤防水的经验的象征。这也是高阶地文化进入河流平原的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