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两个刘备 – 开来之家

《三国演义》中有两个刘备

《三国演义》中有两个刘备,不信,请看下面的描写:

一个刘备是道德楷模。对百姓,他仁至义尽。从新野撤退的时候,他居然“引十数万百姓”,“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日行止十数里”,还“大恸”说:“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

对朋友,他义薄云天。他和关羽、张飞的关系,成为一切江湖朋友的榜样。对人才,他仁至义尽。三顾茅庐的举动,终于感动了诸葛亮,使之为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甚至损己以求利人。徐庶行将离去之时,孙乾曾帮他分析过利害关系,说:“元直天下奇才,久在新野,尽知我军虚实。今若使归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去。操见元直不去,必斩其母。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矣。”

但刘备发誓:“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这么一个仁义之君,难怪老百姓要歌唱:“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猎户刘安甚至杀了自己的妻子来款待这位仁者。

但《三国演义》中的还有一个刘备却并不那么光彩。他老着脸皮占据荆州不还,鲁肃来要时又假意“掩面大哭”,简直迹近无赖。他平日里声称“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可是真的死了甘夫人,他却又“昼夜烦恼”。等到娶了“正当妙龄”的吴侯之妹,把破了的“衣服”重又缝上时,他又“为声色所迷,全不想回荆州”,实在不像胸怀大志的英雄。

最不讲信义的,当数白门楼杀吕布之事。吕布被曹操所擒,求告刘备说:“公为座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刘备点头。但当曹操征求他意见的时候,他却毫不犹豫地用一句话断送了吕布的性命。吕布曾经辕门射戟救过刘备的命,此时刘备不仅自食其言,而且恩将仇报,气得吕布大叫:“是儿最无信者!”骂道:“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这一个刘备当然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尽管刘备在长阪坡将赵子龙出生人死救出的阿斗“掷之于地”,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老百姓却还是不客气地将其解读为“刘备摔阿斗——刁买人心”。

这是两个刘备,也是一个刘备,是一个既讲究目的,也讲究乎段的“枭雄”。为了夺取胜利,他采用了与他“水火相敌者”曹操截然相反的姿态,即所谓“操以急,吾以缓;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用“每与操相反”的手段,来追求“事乃可成”的目的。然而他毕竟是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而不是个慈善家,更不是个毫无欲念的圣人,因此他最终不能成为白璧无瑕的道德完人。

托尔斯泰在总结他的创作经验的时候说:“我注意到,任何作品,任何一篇小说,只有当它在人们无法弄清作者究竟同情谁的时候,才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真是如此: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了两个刘备,我们分不清作者究竟是否同情他,但刘备的形象的确给我们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深刻印象。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