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都城的大三角与小三角关系
秦统一中国直到现在,其所经历的2200年,即4000年历史的后一半,我国首都的变迁基本上是在以西安、北京与杭州为顶点的大三角形中的变动。
其中以在西安与北京两地为主。在此2000多年中,前~半以西安为主,后一半以北京为主。
由小三角形变为大三角形,主要是王朝的疆域扩大,南到南岭,北到秦长城,西到陇西与河西走廊,东到大海。从全国的地形图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个三角形恰好代表黄淮海平原与长江三角洲相连成一体的范围。其由西安到北京的边大体上正是黄河与海河流域平原与黄土高原的界限;其由西安到杭州的边则正好反映了该平原与江淮以南的丘陵的分界线。
大三角形与小三角形所反映出来的首都变迁的范围,其原因除上述的王朝疆域扩大外,还有与边疆的少数民族的关系。从汉到唐,汉王朝与其北面的边疆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突厥、回鹘的矛盾与冲突主要集中于大同以西的长城一线。汉王朝的基地是其首都的长安(今西安),而少数民族的基础则在河套与河西走廊,再往北则是辽阔的荒漠与戈壁,水草缺乏,既无农业又不利于畜牧,成为一个隔离带。
当时,渭河河谷平原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加上西安到其前沿地带不但有一定距离,而且多是丘陵与山地,既有利于对前沿的支援,又有利于防守。正是这种地理条件,对汉、唐时代的兴盛起了一定的作用。
北京位居海河平原西北部的顶端,西临太行山,北接燕山山脉,其东南方则是广大的平原沃野,一直到黄淮地区。而唐中叶以后,大兴安岭两侧以及东北松花江、辽河流域一带的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兴起并相继强大,于是大同以东的长城一线,就成为汉族与少数民族接触与冲突的前沿地区。与此同时,大同以西,除北宋时的西夏党项兴起以外,基本上是平静的。
大同以北的长城以外的地理环境与其西部有很大不同。西部的草原、荒漠与戈壁地带呈东西方向排列,而中间是水草缺乏,极端干旱,不利于人畜活动的隔离带。东部大小兴安岭两侧的草甸草原、森林、干草原与荒漠高原,则是与大小兴安岭平行呈南北向排列;因东北平原居于其间,山岭耸立两边。其气候,由于接近海洋,降水较多,除大兴安岭两侧以外,多是农牧交错区。大兴安岭以西为蒙古草原,地势坦荡,少起伏,这里的草原良好,非西部的草原与荒漠可以相比。
这种农牧交错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当地少数民族的发展。而地形条件与自然地带的排列,有利于少数民族骑兵的长驱直入,可以很快到达长城脚下。一旦突破了长城,占领了北京,广大平原则无险可守,敌骑可以横冲直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