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号是什么意思?…
谥号是死后追授的名号,是中国古代的天子、诸侯或其他有地位、有名望的人死后,追授给他们的一个特殊称号,如重耳称晋文公、刘启称汉景帝、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称文正公、抗金名将岳飞称武穆王等。
谥号制度正式形成的时间,传统说法是西周初期。《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周公制谥,谓周公旦、太公望“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近代以来,学者王国维根据金文等资料考释发现,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见《观堂集林》卷十八《通敦跋》第895、896页,中华书局1959年)。王国维的说法目前基本上被史学界所接受。
周王室及其诸侯国广泛采用谥法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因追授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之嫌疑,故而废除了对皇帝的谥号制度,改而自称为始皇帝,期许后世按数字顺序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万世皇帝等,然而,短命的秦朝传至二世就被推翻了。汉朝建立之后,谥号制度得到了恢复,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谥号是对死者的盖棺定论。《逸周书-谥法解》日:“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既然是“行之迹”,就需要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确定褒贬,以“进劝成德…‘劝善戒恶”。人的行为既有善、恶与一般的不同,谥号用字也就区分为美、恶、平三类。
美谥又称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经纬天地…道德博闻…勤学好问…慈惠爱民”“愍民惠礼”,“武”表示“刚疆直理…威疆敌德…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德”表示“绥柔士民…谏争不威”,“成”表示“安民立政”,“康”表示“渊源流通…‘温柔好乐…安乐抚民…合民安乐”,“昭”表示“容仪恭美…昭德有劳”“圣闻周达”,“平”表示“执事有制…布纲治纪”等。历史上追授美谥的有: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开疆拓土”的汉武帝等。像汉昭帝、汉昭烈帝、北齐孝昭帝都是不错的皇帝,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位时间很短,最能说明的还有明昭帝朱高炽(1378-1425).在位不到一年。
恶谥也称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幽”表示“壅遏不通”“蚤孤铺位”“动祭乱常”,“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炀”表示“好内远礼…去礼远众”,“荒”表示“凶年无谷”“外内从乱…好乐怠政”,“灵”表示“不勤成名…好祭鬼怪…乱而不损”,“夷”表示“克杀秉政”,“哀”表示“蚤孤短折…恭仁短折”等。周幽王姬宫涅(前795-前771)为了取悦绝世美女褒姒,数举骊山烽火,戏弄诸侯,招来杀身之祸,导致西周灭亡。周厉王姬胡(?一前828)是西周第十位天子,在位期间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因此招致贵族和平民的不满,并导致了“国人暴乱”。隋炀帝杨广(569-618)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唐朝谥其为“炀皇帝”,其实他还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并迁都洛阳城,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而且他还很有才华,《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