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呼习惯,古人的自称与他称 – 开来之家

古人称呼习惯,古人的自称与他称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称呼上最容易看出中国人的谦恭、礼貌和文雅。分而言之,即自称要谦恭,称呼他人要有礼貌,用词要文雅。

1.自称

古人称呼自己时常使用谦称,一方面体现出自己的谦逊和修养,同时也可以借此抬高对方的才能和地位。

通常,官吏在帝王面的自称“臣”(清代称“奴才”),老百姓在皇帝和官吏面前自称“草民”、“小人”,下属对上级官员自称“卑职”、“在下”,读书人在老师和长辈面前自称“愚生”、“晚生”、“小生”、“不才”、“不肖”等词。

老人则常用“老朽”、“老夫”、“老身”等表示自谦,就连皇帝也使用“孤家”、“寡人”等谦词自称,表示自己是不高明之人。写信给别人时,署名而不用字号。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

除了自称以外,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对自己的亲人也应使用谦称。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内人、犬子、小女,等等。

2.称呼他人

古人在谦称自己的同时,又以敬称的方式称呼他人。与前面相应地,臣民尊称皇帝为“陛下”、“圣上”,民对官,下级对上级官员皆称“大人”,对长辈亲属称“爷”、“老”、“翁”等,平辈间称“子”、“足下”,对老师和有德行、有地位之人常使用“先生”、“阁下”、“公”、“君”等尊称,也可以用于平辈。

同样,对别人的亲人也应使用尊称。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尊夫人、昆仲、高足等。

3.称呼妇女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氏前冠以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如盂姜(姜家的大女儿)、伯姬、仲子、叔姬(姬家的三女儿)等。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1)在姓前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如齐姜、晋姬、秦赢、陈妫。

(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前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如秦姬、芮姜、息妫。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前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如赵姬(赵衰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3)死后在姓前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立¨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敬赢(鲁文公妃)、齐归(鲁昭公母)。

此外,上古时称呼妇女可以在姓下加“氏”字。如武姜被称为姜氏,敬赢被称为赢氏,等等。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妇女出嫁后要随夫姓。如王家女子嫁到张家为妻,称为张门王氏,或张王氏。从原始母系社会的男随女姓到封建社会的女随男姓,反映出母权中心向父权中心的转变,也显示出封建宗法伦理观念的影响。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