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混乱的货币体系
作为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货币,在中国经历五千多年,以其繁多的种类,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货币文化。
中国最早的用来购买货物的“金钱”是海贝。海贝在史前文明中时有出现,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夏代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商周墓葬中都有发现。西汉后期散文家桓宽所著的《盐铁论•错币》中就有“夏后以玄贝”的记载。海贝这种在当时算得上最美最珍贵的装饰品,其实是原产于南方暖海的一种交换货物。
到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时,海贝才开始作为一种货币形式,出现在市集之中。商代和西周的时候,海贝已经成为了市场中主要流行的一种货币,当时甚至还出现了一种无文字的铜仿贝。东周以后,海贝便被有铭文的铜贝蚁鼻钱所代替,并且形成了正式的金属铸币,主要在南方楚国等地区流行。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使用的货币形态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当时不仅出现了黄金和银币,最重要的是金属铸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替代贝类以及当时的各种实用货币,并且开始形成了几大具有显著特征的货币体系和区域。例如,黄河地区的布币区,源于东方的刀币区和金属矿藏丰富的南方所使用的铜贝区等等。
早在战国时期,货币的使用就比较的频繁,但是那些金属货币、贵金属货币、实物货币共同使用的情况下,币制并不是很稳定。春秋战国时期的黄金货币,当时主要以镒或斤作为衡量单位,1镒=20两或24两,而1斤,则当于现如今的250克左右。据《管子•国蓄》记载:“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三币。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
由于战国时期的黄金比较贵重,所以在使用的时候要求非常精确,据杨宽先生研究说“当时(战国)已经有比较精密、专门用来称黄金的天平”。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律中就曾规定,黄金的衡器一斤相差半铢就要罚一件盾,而一般的衡器则一斤相差一两以上,才会罚主管官吏一件盾。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农业贷款和高利贷了。春秋时期主营的借贷项目主要是农贷,也就是在田地青黄不接的时候,借贷给农民衣食钱财,以供农民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等到夏收或秋收时再连本带利的一起还上。《史记》中记载孟尝君因为担忧所借出的本息不能收回,而又要支付新的借款,所以不得不选人去要债,“……冯……至薛,召取孟尝君钱者皆会,得息钱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