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风水学
隋朝是一个对风水术十分重视的时期,萧吉著有《相地要录》等书,书中记载的风水事迹比较神奇,曾经风靡一时。
隋末初唐时,李播、李淳风父子作《天文大象赋》《大衍历》、李淳风负责编纂《晋书》《隋唐•天文志》,其中的天文志等诸多的天文书籍,定下了三垣二十八宿的名称,并且对天上各大星座作了详细的描述,使风水学与天地相对应。在地理学上则兴起了对山川地形进行考察的热忱,从而促进了风水学理论应用于对山川地形的踏勘。另一著名人士为高僧一行在公元710年就提出了“磁偏角”的叙述。
唐代佛、道盛行,与风水学互相渗透,尤其是道家“气”的学说,以及《易经》、太极、阴阳、八卦等理论,奠定了后期风水学的理论基础,并成为了后期风水学的理论核心。
唐朝是我国古文化最发达的时代,风水更加盛行,出现了大批杰出的风水人物,如张说、浮屠泓、司马头陀、杨筠松、丘廷翰、曾文遄等,他们是唐代风水学家中的佼佼者,由此百花齐放的风水理论导致了两大流派的出现。一是江西派称为形势派,也叫峦头派:二是福建派称为理气派,也叫宗庙派。
前者以山川起止为主体。以龙、穴、砂、水、向相配为内容,其鼻祖为杨筠松,简称杨公,在“地理术”方面独树一帜,著有《疑龙经》《撼龙经》《十二倒杖》《青囊奥语》等。其中《十二倒杖》把理想的山水形式综合而为十二种,以便于识别;《青囊奥语》则结合了星象的观念。由此可见,到了杨筠松时期的晚唐,具有包容性的一套新的系统已经出现,为后世的风水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筠松,唐僖宗时掌灵台地理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在宫庭、仕大夫上享有盛誉,广明元年,黄巢的农民起义军占据潼关,攻人京城之后,杨筠松与仆都监携禁中地理秘籍书外逃,辗转到了赣州雩都并定居下来。
他之所以后来在民间童叟皆知而享有盛誉,正是因为他善于阴阳宅选址、纠正葬俗恶习,平息当地争讼之风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作为,于是后人给予了他很多的名号,如行业人士奉他为风水仙师、老百姓赠他名救贫仙人,即后来三四百年挂人口熟人耳的杨济贫。杨筠松弟子盈门,遍及大江南北,直到现在世界上的华裔堪舆(地理)师大都还是奉杨筠松为祖师,而港澳台每年有许多从事堪舆行业的著名人士到雩都观光访问,其实际都带有寻找“杨公地理”真谛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