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簧的起源和慈禧太后有关
“双簧”有两个意思,其一是指有双簧片的一种管乐器,常被称为“双簧管”;其二是指一种源于北京的曲艺名字,表演方式是由前面的一个演员表演动作,藏在后面的一个人或说或唱,互相配合,好像前面的演员在自演自唱一样。
“双簧”作为一种曲艺节目,出现于清朝末年,据说是由慈禧太后定名的。如今,双簧仍然活动在艺术舞台中,多用于相声。此外,在双簧前,演员一般需要穿上大褂等服饰,在前面的演员需要梳理一个向上的辫子。
据说晚清有位叫黄甫臣的唱单弦曲的艺人,他唱的段子不仅声音洪亮,抑扬顿挫,韵味十足,而且动作精湛得体,内容风趣幽默。慈禧太后很喜欢听他的曲艺,于是就经常将他召进宫去表演。
有一次,慈禧太后又想听黄甫臣的单弦演唱,便传下懿旨,召他进宫表演。但是,正在黄甫臣接了旨意要去表演的时候,他却得了感冒,嗓子突然间哑了,一点声音都发不出来。
这可让他为难了,要是不去吧,触犯了慈禧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是去吧,却没有声音,同样会受到责罚。黄甫臣为此愁眉不展,想不出办法。黄甫臣的儿子是门里出身,唱功也很不错,他一见,就对父亲说:“我们何不这样。我藏在后面唱,你在前面做动作表演好了。”黄甫臣想了想,觉得也只好这样了。
没想到,父子二人这次搭配演出却十分成功,慈禧太后也听得非常开心。不过,演到最后,他们还是被发现了,父子俩跪地请罪,慈禧太后一时高兴,就免了他们的罪,赏赐了银子说:“没想到你们演的双簧,反比一个人演出更觉精彩好看呢!”
自那以后,“双簧”形式的节目便流行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