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来源与发展史话 – 开来之家

相声的来源与发展史话

我国的相声艺术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根据古籍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有滑稽和戏谑的表演形式,这就是最早的单口相声。后来,经过不断融合发展,相声才最终演变成了今天的样子——讲究说学逗唱的滑稽性舞台表演形式。

到了唐代,又出现了两个人表演的“参军戏”,由于这种表演相声的演员常是军营中的幕僚,又称“弄参军”。弄参军是一种对口相声,一个人穿绿色衣服,手持简策,扮作机灵滑稽的参军;另一人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扮作愚蠢可笑的苍头,互相笑骂、戏弄,甚至扑打。这种相声演员的形象,可以从唐墓中出土的戏弄俑上看到。

到了宋代,街头集市上已有了专门“打砌”和“说诨话”的艺人,他们插科打诨、说学逗唱,使对口相声又有了新的发展。到了元、明、清代,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相声表演也日益丰富多彩。

清朝同治年间,相声艺术在北京得到长足的发展,日渐成熟,并规定用北京方言表演,外地也偶有用地方方言的。现在,一般认为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马(三立)派”、“侯(宝林)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著名相声表演大师有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苏文茂、刘宝瑞等多人。

如今,相声已成为一种遍及全国各地,独具风格、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