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是一种什么文体?…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均推崇备至。
将“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为什么一定要称“赋”呢?因为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
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并不合适。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能诵读而不能歌唱,也不能用“歌”来定义。于是司马迁拟用“辞”与“赋”来作为新的称呼,由于屈氏的作品文辞华美,司马迁很倾向用“辞”来定义,而称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为“赋”。
第一个称呼自己的作品为“赋”的人是司马相如。发展至东汉末年,“赋”的称谓就已经很普遍了。
赋的文体介于诗和文之间。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相对而言,赋更近于诗体。其语言以四、六字句为主,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韵律协调;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尤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和写作手法上看,屈原的作品对后世赋作影响深远。比如多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多铺张夸饰,及多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等。
赋在汉唐时期极为兴盛,其体式大致可分三种: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由结构上看,散体赋、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已经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宋代以后,赋仍是文人学士喜爱的文体之一,其形式主要是俳赋与文赋,但像六朝那样的华美词章和唐宋时代的精品,已难得一见。
值得一提的是,赋的发展亦带动了骈文。骈文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其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如此一来,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甚至都被人视作骈文,如南朝宋的《芜城赋》(鲍照)、《雪赋》(谢惠连)及《月赋》(谢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