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汉语拼音运动 – 开来之家

清朝末年的汉语拼音运动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全国上下无不震惊,特别激发了在当时有进取精神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当时的谭嗣同就呼吁民众废除汉字,借用外国的拼音文字。社会各界对此纷纷响应。这就是我国历史上首次传统文学体系改革-汉语拼音运动,在清代就这样开展了起来。

根据资料统计,在清末最后几十年的汉语拼音运动中,至今仍可查明的各种拼音方法就多达二十七种。在这一时期,人们所创造出来的拼音大多都带有地方特色,并且当时的拼音多是为地方方言而设计。但是,拼音文字毕竟还是文字,这种拼写语言声音的文字,在我国这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一出现就违背了我国语言统一问题。

当时被人们称之为“从事切音运动的第一人”的卢戆章,就曾在他的《切音新字序》中提到指定拼音字母的两大基本原则:“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这也就是说文字和所要表达的内容,音是一样的,字形要简单易写。同时,他还提出以古都南京的话为“各省正音”,这样“语言文字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中国虽大,犹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而无言也”。从这些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卢戆章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文字改革而改革,而是涉及了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发展。

后来卢戆章向清政府递交改革方案,清政府认为他所创造的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仅以闽广地区方言为主,并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而被驳回了。之后的几年中,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在当时异军突起、脱颖而出。这本体现了中华民族语言发展趋势的《官话合声字母》中,主要采用了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京音官话”,字母的形式完全采用汉字的某一偏旁。

《官话合声字母》在当时发行量非常大,遍及大半个中国,“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话字母遍及十三个省。”可以说王照把中国语言的发展趋势在《官话合声字母》中就阐明:“语言必归划一,宜取京话……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也正因如此,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才会得到当时的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的前身)总教习吴汝伦的支持,并与其一同请奏朝廷,在“学生守则”中规定,“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原因是“各国语言皆归一致”,大清也就可以用京腔官话来统一全国的语言文字。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