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在青铜器上的钟鼎文(金文)
钟鼎文(金文)指的是铸刻在殷周时期的铜器上的文字,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商周时期正是我国的青铜器时代,在青铜器中,鼎是礼器的代表,钟则是乐器的代表,所以,人们通常把“钟鼎”当作青铜器的代表。其实,当时所谓的青铜器就是铜和锡的一种合金,在西周以前,人们把铜也叫“金”,所以,在铜上所铸的铭文就称之为“金文”或“吉金文字”。
金文最早流行于周代。甲骨文随着殷的灭亡而消失,进而金文取代了甲骨文的地位,因常把这种字体刻铸在钟鼎之上,所以也称为钟鼎文。据史料考证,商代的青铜器上已经有类似于图画的金文,到后来逐渐演变,直到商代,进入了鼎盛时期。
据统计,可查的金文约有3005个字,其中可知的有1804个字,相对甲骨文来说金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下来的多记录在钟鼎之上,相对甲骨文来说,金文书写原迹保存较好。因为金文的鼎盛时期是在周朝,而周朝又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趋于安定,国势强盛,所以又被称为金文的黄金时代;东周则因诸侯割据,从而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金文。接下来让我们分别来看看“东部金文”和“西部金文”有何不同。
西部(西周):
西周继承了殷代的书写遗风,直到周成王的时候,文字才产生了独特的风格,字体铿锵有力。
学术文化的发展还会受到当时社会及政治因素影响。在西周前期,自从周武王推翻了殷王朝,到周康王的时候,天下已经统一,社会安定,再加之周公发明乐器,可以说当时是一个太平盛世。所以,书法家所表现出来的字体大多浑厚有力,而书写的内容则是逐渐的增加,例如,大盂鼎就是当时最为典型的一类杰作。
而周康王之后,书风渐变,当时由粗中带细的形式逐渐地趋于统一划一的线条,收笔与起笔由当时的方圆不一逐渐演变为以圆起笔。当时端正典雅的颂鼎以及颇具早期之风的毛公鼎等,都是当时的代表作。
东部(东周):
自周平王东迁之后,秦国迁都于西周故地於雍,继承了西周时的故地,同时连同西周的文化也一并继承了。也正是因为如此,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化和文字才与西周是一脉相承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文化落后的秦国文字却成为了中国汉字的正统(即使秦王朝不统一中国,也没有颁布“书同文”的政令,我们也可以推断,秦国文字是中国文字发展的正统,而战国的其他六国则仅仅代表了中国文字发展的一个小支流)。由此,我们可以把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分为两个大的系别,也就是秦国文字和六国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