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简介,《全唐诗》是谁组织编修的?…
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唐诗总集,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康熙帝下令编修,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10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录作者2000余人,目录12卷。
《全唐诗》由江宁织造曹寅(即曹雪芹的祖父)负责刊刻。参与编修的人都是当时的名士,如彭定求是康熙十五年状元,杨中讷是康熙三十年传胪,汪绎是康熙三十九年状元。
由于编撰《全唐诗》以前,历代学者已经做过很多工作,如明代胡震亨编有《唐音癸签》,清初季振宜编有《唐诗》等。因此,从康熙帝下令始,到编修完成,仅用了一年零五个月,十分迅速。
虽有前人珠玉在前,但《全唐诗》还是后来者居上。自然,由于工程浩大,时间较短,《全唐诗》虽在数量、质量上有可圈点之外,却也有其不足,比如在体例编排上,以帝王、后妃作品居首,其次是郊庙乐章(宗教祭祀歌诗)、乐府、各家诗人,附作者小传;再往后,是联句、残句,名媛、僧、道、仙、神、鬼、怪及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等韵文,最后以词压卷。
可以说,其编排体例缺陷非常大,或以人为纲,或以诗体、内容为纲,这都给查阅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李白的《将进酒》没有出现在本人的诗卷中,却在乐府或词卷中占了一席之地。
此外,张冠李戴的错误也不时出现。到了近代,有不少学者在作辑补的工作,在订正了一些谬误的同时,也扩增了《全唐诗》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