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纪事本末体”
南宋初年,袁枢编撰成《通鉴纪事本末》一书,从此中国史书又多了一种体例,即“纪事本末体”。
袁枢(公元1131—1205年),字机仲,建安(今福建建瓯)人。进士出身,曾兼任国史馆编修,出任过国子祭酒。《通鉴纪事本末》计四十二卷。袁枢创作此书,就是为了解读《资治通鉴》,因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一个事件断断续续多少年,缺乏连贯性。分散在不同的卷里,阅读起来很不方便。尤其是要了解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的始末缘由,阅读《资治通鉴》确实很麻烦,而袁枢很喜欢此书,多次阅读,于是便按照事件将书中的内容分别择录出来,时间顺序一仍其旧,只是把属于同一个事件的文字原样照抄,并把司马光关于这件事的评论也都照抄下来。
这样,一个事件虽然在原书中分散在数卷中,但择录后就成为一卷了。全书共编撰二百三十九条,题目非常简明,如《光武平赤眉》、《孙氏据江东》、《王莽篡汉》、《祖逖北伐》、《太平公主谋逆》等,一眼便可知道该卷的内容。此书给研究了解历史事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全书又都录自《资治通鉴》原文,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都没有减低,更提高了本书的学术品位,出版后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
《宋史纪事本末》二十六卷,明陈邦瞻撰。陈邦瞻(?~公元1623年),字德远,高安(今江西高安)人。万历进士。据史料记载,礼部侍郎冯琦曾经草创此书,没有完成就去世了。陈邦瞻在冯琦著述的基础上完成此书。此书共记事一百零九篇目,其中包括辽、金、元十二篇目。
此书虽称《宋史纪事本末》,但其中内容不局限于宋史,兼收辽、金、元史。写法也与《通鉴纪事本末》不同,是根据原史料而重新写作。陈邦瞻除《宋史纪事本末》外,还著有《元史纪事本末》四卷,二十七事。
《续通鉴纪事本末》一百一十卷,清末武威人李铭汉撰,实际是一百一十篇,共八十九卷。但此书多出自《宋史纪事本末》和《元史纪事本末》,价值不大。
《明史纪事本末》八十卷,清谷应泰撰。谷应泰(公元1620,1690年),字赓虞,丰润(今河北丰润)人。顺治进士。此书刊刻于顺治十五年,有傅以渐序,谷应泰自序。可见此书完成在《明史》之前。这是此书与前几种书大不相同之处。
《左传纪事本末》五十三卷,清高士奇撰。高士奇(公元1645—1704年),字澹人,号江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康熙朝重臣。此书是以南宋章冲《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为基础编撰的。章冲字茂深,与袁枢同时。他对于《左传》颇有研究,取各国事迹,以类相从,使首尾连贯,共五卷。高士奇在此书基础上增广加工,以列国事迹,分列专题,又杂采诸书附于正文之末,增加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除上述五种纪事本末体著作外,还有张鉴的《西夏纪事本末》三十六卷,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四十卷、《金史纪事本末》五十二卷,杨陆荣的《三藩纪事本末》四卷,合起来共九种,在学术界也称之为“九朝纪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