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图书并不是我们今天的样子 – 开来之家

古代的图书并不是我们今天的样子

中国的图书,在公元八、九世纪时产生了经折装和旋风装,这两种形式,唐人称之为页子,这便标志着册页制度的产生。隋唐之际,我国发明了印刷术,并逐渐出现了雕版与活字版。

经折装(也叫梵夹装),是将一长幅纸向左右反复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折子,再在前后加上两张硬纸板,作为前后封面。因为它的外表像印度的梵文佛经,便称作梵夹或经折。这种装帧可以免除舒展卷子的麻烦,缺点是容易折断书页。

旋风装,是经折装的变形,因经折装容易散开、折断,于是把经折装的前页和后页粘在一张完整的纸上,对折起来,简单说即是把经折装两张硬皮粘连起来,成为一个装皮。这样翻阅起来就不会有散开折断书页的危险。从第一页翻起,直翻到最后,仍可接连翻到第一页。回环往复,不会间断,宛如旋风,因此称作“旋风装”。

蝴蝶装,大约到五代时,已经开始采用散页装订形式了。人们把雕版印刷的书页反折,即印字朝外,无字的一面朝内对折起来,再把中缝的背口一级级粘在一张包背的厚纸上。这样装订,只要把书打开,整个书页便呈现眼前。书页的中心粘在书背上,像展开双翅的蝴蝶,故称为“蝴蝶装”,简称为“蝶线装,包背装因把书页粘在包背纸上,翻阅久了,仍易散开,于是用纸捻把书页订起来,使之不脱散。

到了明代,又改用线来装订了。过去摆放书籍是书口朝下,故用硬皮支撑,宋代《册府元龟》便是这样存放。到明代改为平放了,于是将硬皮改成软皮,并与书页合订在一起。明代中叶的线装一般只打四针孔,称四针眼装,较大的书在上下两角另打一眼,以求牢固,就成六针眼装了。

线装书大多用书套包装起来,叫书衣或帙。唐代皎然答韦应物有“书衣流埃积,砚石苔藓生”的诗句,这里的“书衣”一词,指的就是书套。

线装从明代中叶直到今天,是我国手工业印本书籍的最后形式。在机器印刷术最初被采用之时,书籍形制完全模仿线装。十九世纪末年才出现铅字双面印字的杂志和图书,装订也改用西法,出现了平装书。二十世纪初更出现了横排版向左开的书,并开始有了精装书。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