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史上的“永明体”与“四声八病” – 开来之家

诗歌史上的“永明体”与“四声八病”

南朝齐武帝永明二年(公元484年),武帝次子竟陵王萧子良由车骑将军升任司徒,既是亲王,又是三公之一,权势很重。

萧子良雅好文学,礼贤下士,于永明五年(公元487年)在建康鸡笼山(今南京市鸡鸣山)“西邸”广集文学之士,其中八人特别受到重视,后世称之为“竟陵八友”。八人是:萧衍、沈约、谢眺、王融、萧琛、范罢、任防、陆倭。他们研讨经文学术,抄写五经百家,编辑成《四部要略》。同时召集名僧,讲论佛法。正是这两部分人的工作和交往,才产生了新的诗歌体裁——永明体。

在竟陵八友中,对于永明体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是沈约、谢眺、王融三人。《南齐书•陆厥传》:

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胱、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颐,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应当说,四声的被重视与当时佛教翻译有关,而将其自觉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使之成为人为规定的声韵规则并提出一套音韵平仄协调的方式,这是永明体诗产生的过程。一般说法是周颐发现“四声”,沈约提出“八病”,合称“四声八病”说,是永明体的重要内容。

“四声八病”之说要求具体但有些琐碎,故人们无法完全遵守。当时文人在创作诗歌时无法完全遵照这些要求,即使是沈约本人的诗歌也没有不犯“八病”的。但是永明体讲究声韵和谐,运用平仄相间创造出一种韵律的美,字词讲究对仗也对唐代近体诗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