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的饮食 高考前到底该补什么
在高考前最后的冲刺阶段,许多考生由于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学习中,压力过大,患上了考前“综合征”:脑神经衰弱,头痛,有的还伴有失眠、头昏、易疲劳、学习效率低等现象;有的考生由于缺乏锻炼,导致免疫力下降,患感冒的次数比以往明显增多。针对这种情况,不少家长十分焦急,纷纷为考生购买各种各样的滋补品和脑保健品。那么,考生此时有无服保健品的必要?这些保健品究竟能否发挥效应?如何才能保持最佳临考状态?专家是这样提醒大家的:
(1)考前“综合征”其实是“心病”。陈卓今年高三,学习成绩中上等,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她自己也憋着一股劲儿,特别是二模考试以后,开夜车是她的家常便饭。但是,尽管她如此废寝忘食,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还隔三差五就头疼脑热。
专家指出,她是患上了典型的考前“综合征”。其实,一到高三,许多同学都有像陈卓那样的情况。除了高三学习任务繁重缺少足够睡眠等这些客观原因,精神压力过大是一个主要因素。这种压力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考生自身。过大的压力造成了一些考生求学心切,整天捧着书本死记硬背,舍不得花时间去参加文体活动,甚至占用了正常的吃饭和睡觉时间。搞不懂的问题,硬是拼命去想,拼命去钻,违背了用脑卫生,结果适得其反,成绩不但不能提高,反而下降,随之又加重了心理压力,自认为脑子笨,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如此恶性循环,致使心理失衡,出现头昏、脑涨、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及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的症状。对此,专家分析说:“其实说到底,这不是身体上的病,而主要是心理问题,不必太惊慌。”
(2)服保健品是“治标不治本”。考生一旦出现上述的考前“综合征”,家长就会十分焦急,于是“病急乱投医”,听信某些脑保健品打出的“抗疲劳、促进思维、增强记忆力”、“高考××分计划”等诱人的广告词,慷慨解囊,并逼着孩子服用。
专家说,从心理上讲,这些保健品首先让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更高——喝了保健品精神自然要好一些。其实,这只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更糟糕的是,这种行为本身就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事实上,这些保健品并不是灵丹妙药,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通过连续服用才能显现出来,临时抱佛脚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效果,所以说切不可对保健品抱有过高的幻想。
专家还特别提醒考生和家长,不经医生指导仅按说明书自行服用保健品是不科学的,另外,一些脑保健品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及糖类等,考生服用后不仅起不到好作用,甚至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