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内心宁静的佛语 ……
让人内心宁静的佛语
1、天堂地狱、皆由心造
心善即天堂,心恶即地狱。天堂地狱,皆由心行造作。
天堂地狱在哪里?这有三说:第一,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第二,天堂地狱在人间;第三,天堂地狱在我们的心上。我们的心,不知每天从天堂地狱要来回多少次。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恶念涌现时,其实只需轻轻转个身就能抓住善的影子。
有一个民妇去拜访法演禅师,请示佛门常说的地狱与极乐是真实还是一种理想,并希望禅师能带他参观到真实的地狱与极乐。
法演禅师立刻用脑中所想象得到的污秽轻薄的语言来调戏这个民妇,让这位妇人十分惊讶,刚开始时基于礼貌的关系,妇人并没有回嘴。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随手拿起一根木棍,并大喝:“你算什么禅师?简直是个狂妄无礼的家伙!”说着抡起木棍就朝禅师身上打去,法演禅师跑到大殿木柱后,对着面目凶相、从后追赶的民妇说:“你不是要我带你参观地狱吗?你看!这就是地狱!”恢复自我的民妇,察觉到自己的失态,急忙参拜道歉,请禅师原谅他的鲁莽。
法演禅师说:“你看,这就是极乐!”
佛心善良。发自内心的善行会使我们变得高尚,一个高尚的人可能很贫穷,但他的精神永远是富有的,因为爱心让他的生命变得充盈。
善有善报。我们宁愿相信有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在注视着人间的一切,也宁愿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能够调节付出与得到的平衡。
善良能驱除消沉者心灵的阴霾,使他们看到生活的美丽,看到希望的绚丽;善良能消融失意者心灵的雾障,使他们信心百倍、勇气陡增。一次小小的善举,甚至能改变人的一生!
只要我们付出善意,做出善行,哪怕小小的,没有别人知道,上天也总会赐给我们一份珍贵的礼物。
2、立身处事、善恶兼容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浊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惠要包容得。
立身处世不可过于自命清高,对于羞辱、委屈、毁谤、脏污都要容忍才行;与人相处不可过于界限分明,好人、坏人、智者、愚者都要包容才行。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无分别而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而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是虚假不实的、幻化不真的,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
药山禅师有两个弟子,一个叫云严,一个叫道吾。
有一天,师徒几个到水边修禅,药山看到河流有两个分支,一个支流已经干涸,另一个支流却水流潺潺。于是药山禅师问到:“繁的好,还是涸的好?”
道吾说:“繁的好!”
云严却回答说:“涸的好!”
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个渔者,山药就问他:“你说是繁的好,还是涸的好?”
渔者说:“繁的任它繁,涸的任它涸。”
禅师说:“繁自有繁的道理,涸也有涸的理由。我们平常所指的人间是非、善恶、长短,都不过停留在分别的界限而已,渔者却能从无分别的事物上去体会其无差别性。”
如果我们用拳头无缘无故地打人一下,这个拳头就是恶的;如果我们好心帮人捶背,这个拳头又变成善的。事实上拳头本身无所谓善恶,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对方法的一种差别与执著。对于恩惠和仇恨不可表现得太鲜明,如果恩仇鲜明就容易遭到众人反感和坏人的暗算。对待自己的仇人,不能以牙还牙,而要妥善处理,以宽大为怀,以免埋下祸根。
为人处世应该有自己的原则,该坚持的不能让步,该恪守的不要通融,但是在非原则的事情上就不能过分刻板教条,要有包容之心,要有宽恕之德。善的,我们要记住,恶的,我们要忘记。如果不能忘记,就无法包容它而你也会很累。
3、人生云水过平常自然心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地春。
水从上往下流,只是顺应自己的本性;白云飘来飘去,也不是有心为之。人的生活如果能如云水一样遵循本性,那么所有的道路都可以成佛,又何必刻意修炼呢?人就如同铁树,花就是悟,人难悟正如铁树难开花。而如果每个人都懂得遵循自己的本性,世间就如云水一般和谐自然。
曾几何时,我们丧失了甘于平淡的朴实的心,不再珍惜和感激平淡但真挚的收获与拥有,不再有一颗时时颤动、丰盈的心,眼前一片灰色的惆怅,看不到平淡无奇处蛰伏着的惊人之美……
没有一颗平常心,就不会体味到生活的真谛,就不会品味到人生的幸福;不珍惜平常的人,也不会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伟业,因为平常包容着一切。
有个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答:“有。”
“是什么呢?”
慧海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答:“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
慧海答:“他们吃饭的时候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的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原来在禅中,宁静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才能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才能获得禅宗所说的“平常心”。一旦我们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在任何场合下,放松自然,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做事游刃有余,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完满的‘自我’。
世人难做到拥有一颗平常心。的确,我们总是不能满足。我们羡慕嫉妒别人的富足安详,烦恼自己的平庸无常,我们看不透世间的名利得失。我们没能拥有一颗平常心,于是在生活之中,因物质的多寡而烦忧,因物欲的刺激而恣情狂妄,重利忘义,从而丧失自己的良知……
佛说,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地春。希望大家早日都拥有一颗平常心,在当今名利熏心、浮躁不安的生活中,活得更加轻松,更加洒脱。
4、众生般若、随缘而定
青青翠竹,净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佛法无处不在,不必非在完美中求索。
一成不变,永远不如意是人生的常态,于是许多人感叹自己枯燥的生活,眼睛却看着别人的生活,羡慕别人的人生。
一位事业心极强的女强人,把婚后的“事业第二春”当作自己事业的高峰。但是过度的工作,导致她的健康出现了问题,最后她不得不停下工作,回家修养身体。一段时间之后,她再复出时,她眼中的光芒温柔了,神情显得轻松。原来她已拜会过方舟禅师,顿悟了人生的意义。她说:“我现在做什么都是低标准,就像我现在只期待儿子可以身体健康、平安长大就好了。我不再用自己的高标准去为难别人,也不再折磨自己。”的确,低标准生活,不奢求完美,才会更快乐地生活。
方舟禅师为她讲了一个故事:一个被劈去了一小片的圆,想要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于是到处寻找自己的碎片。由于它是不完整的,所以滚动的得非常慢,从而领略了沿途美丽的鲜花。它和虫子们聊天,充分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它找到许多不同的碎片,但都不是原来的那一块,于是它坚持寻找着——直到有一天,它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然而,作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它滚动得太快了,于是它错过了花开的时节,忽略了虫子的鸣叫,当它意识到这一点时,它毅然舍弃了历尽千心万苦才找到的碎片。这又让它重新变得快乐起来。原来,正是失去才另我们完整。所以,不必要求太高,不必非要完美。享受着路边美景的旅途才是真正的旅途。
方舟禅师说:“世人崇拜完美已经登峰造极,结果时刻为其所累,片刻不得安宁。可是,完美虽然美好,却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也不一定是适合我们的。”
是的,我们当然应该努力让人生完美,不要留下遗憾,但人生永远不可能完美。得到与失去总是同时存在的。
凡世中的人们总是得到了这个又想得到那个,他们觉得人生若是缺少了某样东西就不够完整,可是他们却又忘了,在追求某样东西的同时,他们也正失去着另一样东西……
人生不会完美,人也不会完美,所以无须耿耿于怀自己总无法完善的缺点。当你接受现实的不完美时,当你为生命的继续心存感激时,你就能成就完整,实现完美人生。
如果你能勇敢地去面对生活,坦然地对待生命中永远不能实现的完美,为别人的幸福慷慨地表达自己的欣慰,理智地珍惜围绕自己的爱,那么,你就能得到别的生命不曾获得的圆满。
5、有欲必苦,无欲则刚
无病最利,知足最富。厚为最友,泥洹最快。
从佛家觉悟的角度来看,人不能把利益看得太重了。只要身体无病无灾,平安健康那就是最大的利益。
泥洹就是涅盘,是寂灭自己的痴心妄想,而融入自己的天籁妙韵之中,如此自会体验到无限美妙的快乐。对于贪婪者来说,因为欲壑难填,所以永远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不贪的人因为很容易满足,所以永远生活在一种幸福感当中。
有一个佛教信徒每天都要去禅院听云门禅师讲禅,有一天,他还是和平常一样,从家里到禅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云门禅师。来到禅院,他与云门禅师一边品茗,一边闲聊,冷不防他问了一句:“什么是团团转?”“皆因绳未断。”云门禅师随口答到。这个佛教信徒听到云门禅师这样回答,顿时惊讶不已。云门禅师见状,问道:“什么使你如此惊讶?”
“我惊讶的是,你怎么会知道的呢?”这个佛教信徒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既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父出口就答对了。”云门禅师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通啊。众生就像那头牛一样,被许多烦恼痛苦的绳子缠缚着,生生死死不得解脱。”佛教信徒大悟!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尘世的诱惑与牵挂都是绳。人生三千烦恼丝,皆是因为这欲望之绳斩不断,理还乱。
“人间富贵花沾露,世上功名中上萍。”人生世上,任君万贯家财,娇妻美妾,功名富贵皆转瞬即逝。无常一到,才知本是梦里人,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苏东坡有诗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于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生死乃自然之道,富贵则是人为的迷障。能斩断欲望,便有一生的喜乐。
6、名利皆虚、弃之安心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人行走于四方,奔波于名利之间,蒙蔽自己的心灵,以为自己得到了很多,而其实是心灵一直向下滑,一直在沉沦。所以,人活着应该努力让心灵升华,把现实中的名利看淡一些,更值得关心的,应该是你自己的心。
元代中峰禅师有首诗偈,意味深长。他说:头陀真趣在山林,世上谁人识此心。火宿篆盘烟寂寂,云开窗槛月沉沉。崖悬有轴长生画,瀑响无弦太古琴。不假修治常具足,未知归者漫追寻。
这首山居诗,描写苦行僧的真趣在于山林之中,可是世上又有谁识得此心呢?僧寮里篆香火宿,轻烟寂寂;窗槛外远空云开,朗月沉沉。山崖的幽静美色,好比一副长生古画;看那远处的千丈瀑布,音色清越,犹如无弦的太古之琴感悟人生。山居之乐,不惜修治,便就圆满具足,然而那些不能“迷途知返”的游子,庸庸碌碌,追逐名利,到头来一场空,又何苦呢?
药山禅师感觉自己将要圆寂了。于是便通知了各方禅人以及要好的朋友,希望再见他们一面。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连朝廷也派人来看望。药山禅师走出禅院,脸上洋溢着净莲般的微笑。他看着满院的僧众,大声说:“我在世上沾了一点闲名,如今躯壳即将散坏,闲名也该去除了。你们之中有谁能够替我除去闲名,我便了无牵挂了。”殿前一片寂静,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帮助药山禅师完成这最后一个心愿,院子里只有沉静和焦急。
忽然,一个前几日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药山禅师面前,恭敬地顶礼之后,高声问道:“请问禅师法号是什么?”话刚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投来了不解和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声斥责小沙弥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有的人埋怨小和尚无知,院子里顿时闹哄哄起来。
药山禅师听了小和尚的问话,大声笑着说:“好啊!现在我没有闲名了,小和尚给我除去了烦恼!”于是坐下来闭目合十。就此圆寂。小和尚眼中的泪水在也止不住流了下来,他看着师父的身体,庆幸在师父圆寂之前,自己还能替师父除去闲名。过了一会儿,小和尚立刻就被周围的人围了起来,他们责问道:“真是岂有此理!你来这里,连药山禅师的法号都不知道?”小和尚看着周围的人,无可奈何地的说:“他是我的师父,他的法号我岂能不知?”“那你为什么还要问呢?”小和尚答道:“我那样做就是为了除去师父的闲名!”
在禅境中,常有“云在青天水在瓶”一说,这与“柳绿,花红”同为想当然之事,但细品之下,其实却意蕴非凡,暗示一种心灵的解脱与自由。世人历尽千心万苦获致高官厚禄,虽为不易,然而地位浮名的重要性,却不及“心灵自由”的万分之一。
参禅的人旨在追求“定、慧”而已,能够收摄心神,意念不乱,必然有定力。有了定力,智慧如泉涌纷纷而至,世间功名利禄亦如过眼云烟。
中峰禅师这种遁世禅趣的诗偈,无疑给“名利客”迎头棒喝!不知他们能否有所彻悟呢?
世间一切物都是一时借用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实际什么都不曾拥有。名与利,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借用的名利权位越多,不懂得割舍,身心的负担就越重,烦恼也跟着增加,就像肥胖的身体,徒增筋骨和心肺负担。
如能解开虚名的心结,去除自我执念,便能心无挂碍,达“究竟涅盘”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