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相来途“遇”盗贼
继往开来,对梦想脚步的追逐从未停止过! 一个新的故事会马上开始了!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时任枢密直学士的张齐贤被人举报,曾经接受盗贼的馈赠,不宜担任朝廷官员。宋太宗立即派人调查核实,张齐贤并没有隐瞒,大大方方地承认确有此事,也因此丢了官。
堂堂朝廷官员,怎么会跟盗贼扯在一起呢?原来,张齐贤幼时家穷,常常没有饭吃。但他为人洒脱,不拘小节。那一年,他进京赶考,路过一家酒馆,看到几个人在大吃大喝,旁边却空无一人,细问之下才知道那伙人是盗贼。
张齐贤大步走上前去,拱手说道:“我实在贫困,囊中羞涩,想向诸位求一顿饱饭,不知可否?”那几个人愣了一下,其中的一位说:“秀才愿意屈尊入席,有啥不可!只不过,我们都是粗鲁之人,秀才不要见笑。”
大家边吃边聊,畅所欲言。当说到生活处境时,有一个人说:“我们之所以做盗贼,也是生活所迫,其实大家的心里都十分不安。”张齐贤说:“做盗贼的,也并非都是碌碌无为之辈,也许只是一时糊涂走入歧途而已,我不计较。”听了这话,那几个人很高兴,于是找来大碗,一起向张齐贤敬酒。张齐贤接过来,一饮而尽,一连干了三大碗却面不改色。盗贼们大为折服。为首的那人说:“先生一个读书人,有如此海量,又没有架子,如此奇人,必定前程无量。你将来做了官,一定不要忘记我们做这一行是迫不得已啊,如果先生不嫌弃,我们愿与你结为朋友。”
张齐贤欣然答应。分手时,那几人慷慨地送了张齐贤一些银子,张齐贤也不推辞。想不到的是,他这次考试非常顺利,中了进士,心里自然忘不了“盗贼”的馈赠。现在既然有人提起这事,他当然不会否认。
虽然被免了官,但衣食是有保证的,
假冒县令
清朝乾隆年间,兖州城内有两家大药堂,一家是普生堂,一家是聚仁堂,都是前堂看病,后堂经营药材生意。 普生堂掌柜叫窦孝慈,天生一副菩萨心肠,只要是无钱购药的穷人,窦孝慈便叫一声:小徒,包药送客!一来二去,
张齐贤也乐得清闲自在,专心做起学问来。
两年后,衡州发生了一桩盗贼劫持一艘皇家运输船的大案,那是地方大员进贡给宋太宗的生日礼物。宋太宗震怒,多次派兵清剿,无奈盗贼本领高强,均无功而返。为此,朝廷还接连撤换了几任地方官,仍然无济于事。
正当无计可施之际,有人建议,不如派张齐贤去“戴罪立功”。于是,宋太宗便把张齐贤召进宫,向他问计。张齐贤说:“作为臣子就应该替皇上分忧,这事包在我身上。”宋太宗龙颜大悦,立马任命张齐贤为衡州通判。
张齐贤到衡州的第二天,立即调来之前发生的所有盗窃案件的卷宗,认真地翻阅起来。他发现,这伙盗贼作案的次数并不频繁,打劫的都是官家的物资和地方富豪,也没有犯过命案。在阅览一起盗窃案的卷宗时,他发现其中有五人系无辜受株连,便马上进行改判,从刀口下救了五人的性命。窃贼也能平反?张齐贤说:“为什么不能?盗贼也许只是一时糊涂走入歧途而已,他们也需要尊重。”这件事在衡州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过了一段时间,有人送来一封信,是那伙盗贼写来的,他们要与张齐贤见面。张齐贤立马答应了。
到了约定的时间,张齐贤只带两个手下就去了。想不到事情竟会那么巧,张齐贤一看,这不是上次跟自己喝酒又资助自己的那伙“盗贼”吗?他立即吩咐上酒,跟盗贼干了几大碗酒后说,如果他们愿意立功赎罪,从此不再做盗贼,他仍然愿意与他们做朋友,并赦免一切罪过,为他们谋一份事做。
听了张齐贤的话,为首的盗贼犹豫了一下,说先回去想想。十天之后,盗贼悉数前来投诚。就这样,张齐贤不费一兵一卒,平息了衡州的“匪患”。
消息传到京城,宋太宗十分高兴,下诏嘉奖张齐贤。不久,因政绩不凡,张齐贤被调进京城,先后任右谏议大夫、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直至成为北宋时期的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