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借条 – 开来之家

一张借条


继往开来,对梦想脚步的追逐从未停止过! 一个新的故事会马上开始了!

  盛果村是远近闻名的“柿子村”。这里的柿子树不光栽在田里,而且栽在各家各户房前屋后,凡是村里能栽树的地方都有柿子树。
  
  不过因为修路,美丽如画的盛果村正面临着拆迁。村民王西亭的家在最东头,最先被拆。拆迁队从他家房子下头挖出一个铁盒。王西亭打开铁盒一看,里面是一张泛黄的借条,大意是八路军某部向王乐云借了一匹马,落款处有签字,时间则是民国33年。王乐云是王西亭的爷爷,王西亭是遗腹子,没见过父亲,也没见过爷爷,家里人也都说不知道这件事。
  
  王西亭思来想去,带着借条找到了县政府。县长对此很重视,他说马上把借条送去鉴定,再找人核实当时的情况,如果借条是真的,政府一定会认账。
  
  几天后,鉴定结果出来了,借条的确是那个年代的。那是不是确有其事呢?县长辗转打听,找到了当时借马那个连队的指导员,老人姓辛,住在军区干休所里。
  
  县长驱车数百里去了干休所。辛老已经九十多了,说起借马这件事,他还记忆犹新,清晰地向大家还原了当时的情况。
  
  当时,辛老所在的连队接到任务,运送一批药品去解放区。连里抽调了包括连长和排长在内的十八名同志运药。前半程还算顺利,经过盛果村的柿子林时,却中了日本兵的埋伏。连长将大家分为两组,自己带十三人拖住日本兵,排长带三人去藏药。战士们顽强抵抗,但毕竟寡不敌众,等四名同志藏好药回来,战友们已经全部壮烈牺牲,日本兵也走了。排长他们又把藏好的药品取出来。按照计划,他们要立即把药送到指定地点,交给接应的同志,但现在仅靠他们四人,是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正在排长苦恼之时,他突然看到了一个赶着马车的中年汉子。排长观察了许久,确认他是普通村民,便现身向他说明情况,还提出想借一匹马。中年汉子听了,立马从车上卸下一匹枣红马,把缰绳递到了排长手里。排长很是感激,写了个借条。
  
  县长赶忙问:“那借马的中年汉子是不是叫王乐云?”
  
  辛老想了半天,说:“听说是姓王,具体名字我还真不知道,只知道是盛果村的。”
  
  县长若有所思,看来借马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啊。然后,他又问:“那后来你们为什么没有把马还回去呢?”
  
  这让辛老一怔,他惊诧地说:“我们把马还回去了啊!这事还是我安排的呢!”这下轮到县长惊诧了:如果八路军还了马,为何借条还在王家人手里?
  
  县长回到县里,把拜访辛老的事告诉了王西亭。
  
  王西亭有点激动地说:“那我手里的借条就成废纸了?”
  
  县长宽慰他:“我们现在也还没搞清事情的真相,这样,我再想办法,找人核实一下。”他琢磨着,也许盛果村的老人会对这事有了解。于是,他又去拜访了几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家,可是一圈下来,也毫无结果。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有人说,也许邻村的王文海老人会知道些情况。
  
  县长一了解,王文海今年八十七岁,之前干了几十年的村支书。县长心里直犯嘀咕:借马那年老人还小,现在他这么大岁数了,是否还会记得当年的事情呢?没想到,王文海精神矍铄,虽然有点耳聋眼花,但思路清楚,口齿清晰。老人一听是来问马的,立即眉飞色舞地说王乐云家那匹枣红马是百里挑一的好马,王乐云就靠这匹马挣吃换喝,养活一家人。
  
  县长一听,有希望,立刻拔高了嗓门问:“那您知道,当年八路军到底有没有把这匹马还回来啊?”
  
  王文海不假思索地回答:“还回来了。”这让县长心里一沉。但是,老人很快又补充了一句:“又跑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

两亲家的故事:夜壶装酒

老黑早晨去赶集,发现一家酒店卖的散装白酒挺便宜,可他没带酒壶。他正在苦恼用什么装酒,突然发现隔壁有卖夜壶。正好他家里的夜壶破了,何不买个新夜壶来装酒,反正是干净夜壶,回去再灌到酒壶里,不都一样吗? 老
当时是一位八路军小战士来还马的。当时,王文海和几个小伙伴在村口玩,听说是来还马给王乐云的,就闹腾起来。他们正合计该让谁去送信,突然响起了枪声,来了一队伪军!枪声把枣红大马惊得撒开蹄子就跑。小战士顾不上去追,让王文海他们几个小孩赶紧跑,自己则跟伪军打了起来。小战士一口气撂倒了好几个敌人,子弹也打光了,正准备拿石头砸时,被敌人打死了。而王文海他们则逃过了一劫……
  
  谁也没想到,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大家一时都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县长才问:“那匹马没有再找回来吗?”
  
  王文海喃喃地说:“兵荒马乱,上哪儿去找一匹马啊?”说完,他擦了擦眼睛,继续说,“后来不知怎么王乐云借马给八路军的消息走漏了出去,鬼子就找到了他们家,把王乐云的两个兄弟和一个伙计都杀了,王乐云当时在外面做生意,侥幸逃脱。但自此,他们就家道没落了,王乐云一直在外地流浪,直到把鬼子赶走了才敢回家。”
  
  经过这圈调查,事情再清楚不过了。八路军借马是真,还马也是真,但是马并没有还到主人的手里,而是跑了。县长正在思考如何处理借条事件时,又收到了辛老写来的信。
  
  在信里,辛老说,当年自己刚安排完一个小战士去还马,就接到了上级命令,让自己到另外一个营去担任营长,自那之后,自己就跟老部队失去了联系。也就是说,自己也不能确定枣红马有没有还到王乐云手上。信的末尾,老人还提了一个请求,请有关部门找到在盛果村牺牲的十四名战士的遗骨,并妥善安置。
  
  辛老如此慎重对待一张借条,县长不禁感动万分。他打电话去干休所,准备向辛老表示感谢,却被告知,辛老昨天去世了。县长听到这个噩耗,心情一下沉重起来。
  
  同时,王家借马的故事很快在县里传开了。县电视台还特意为此做了几期节目。
  
  人们热烈议论,纷纷往电视台写信或者打电话,向王家表示敬意,说他们家为了抗战作出这么大的牺牲,给予再多的补偿也不为过。很快,县政府正式发布公告,将发给王乐云两万块钱,以赔偿当年他们家丢马的损失。
  
  县长处理完了王家的赔偿事宜,又去执行辛老的遗愿:找出十四名烈士的遗骨,并妥善安置。为此,他再次找到了王文海。他问老人:“您知道那些烈士都葬在哪里吗?”
  
  王文海想了想,说:“应该在柿子林。”
  
  不过,这个答案却让大家犯了难。因为盛果村虽然满村都是柿子树,却没有一个叫柿子林的地方。
  
  王文海就领着众人去找,绕来绕去,最后大家来到一块空旷的田野,王文海指着一块满是荒草的地方说:“这就是柿子林!”
  
  可是这里并没有柿子树啊,怎么会叫柿子林呢?
  
  王文海看出了大家的疑问,就回答说:“以前这里就是柿子林。那次八路军中了埋伏,血染柿子林。村民们含着热泪掩埋了他们的遗体。他们认为要不是这片茂密的柿子林,鬼子就不可能藏这么严实,把八路军都打死了。奇怪的是,那年的柿子还没有成熟,就一个个掉了下来。于是,村民们怀着复杂的心情,把柿子树全都移走了,改栽在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了。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现在,可惜没几个人知道其中真正的原因。”
  
  经过现场挖掘,大家果真挖出了战士们的遗骨。在王文海的帮助下,那名来还马的小战士也跟牺牲的战友们“团聚”了。县政府决定建一座陵墓来纪念烈士们。
  
  陵墓竣工那天,县领导和盛果村的村民们都出席了。大家凝视着墓碑上“永不忘记的历史”几个字,久久不能平静……

欢迎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开来之家,读一则小故事,悟一份人生哲理,读一年小故事,成一个人生智者。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