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由来
继往开来,对梦想脚步的追逐从未停止过! 一个新的故事会马上开始了!
“老百姓”一词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在战国以前,“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和“生”,一个女人(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孩子,就得一个相应的姓。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一个叫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女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所以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妈妈在哪里住,又无权无势,
微博惹风波
张益是武山中学的青年教师。这天下课,有个省教育厅的调研员来学校找他,说要调查点事。 调研员见张益一脸紧张,便开门见山地问:你记得自己在4月27日这天,在微博上写了啥? 张益清清楚楚地记得,当天自己只写了一
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战国以后,贵族和奴隶之间出现了一个既不是贵族(可能祖上是贵族后来没落了)也不是奴隶(可能祖上是奴隶,后来被主子给放生了)的阶层,他们的人数慢慢多了起来。因为他们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庶民”就变成一回事了,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词语。因为“黎”字也有年纪大的意思,所以,百姓就自称“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