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木匠手里无烂木
好木匠手里无烂木。一小段看似无用的尾料,一位好木匠同样也能将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所以说,人才永远在那里,关键就看如何用。
知人善用,曹操算得上一个。公元215年,曹操发兵西征张鲁,这时东吴孙权见有机可乘,率军攻打合肥。大兵压阵,合肥城内一片惶恐。镇守合肥的三员大将张辽、乐进、李典也是意见不一,有的主战,有的主守。这三员大将,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都各有千秋,不相上下。也正因如此,所以三个人互不服气。曹操早就预料到了这点,他在西征前特意给三人留了一封信,叫护军薛悌等到孙权来进攻时,将信函打开给张辽三人看。于是薛悌将信函打开,发现曹操是这样安排的:乐进守城,张辽和李典出战。薛悌等人很是不解,因为乐进虽然“容貌短小”,但是员猛将,最适合冲锋陷阵,理应安排出战。张辽有胆有识,李典儒雅谦和,理应安排守城。但既然曹操留下了“锦囊妙计”,那就只能这样办。没料到结果却是大获全胜,这时薛悌等人才恍然大悟:曹操之所以这样安排,是考虑到乐进与张辽性格都刚烈,俩人出战肯定谁都不服谁,如此必败。如果让乐进与李典去进攻,性格温和的李典肯定无法牵制脾气暴躁的乐进,
这样乐进就会一味地猛冲猛打,后果将不堪设想。而李典不争名利,张辽也懂得迁就,知进退,安排他俩应战,最是合适。
好木匠手里无烂木,这话当然并不只是强调用好“烂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烂木”易使,“好木”难用。
大家都知道毛遂自荐的故事,但肯定不知道毛遂最后如何死的。毛遂自荐前往楚国,成功说服楚王与赵结盟,共同抗秦。毛遂因此立了大功,江湖地位也就树立了起来。一年后,燕国趁赵国刚打完仗气血两亏,便趁虚而入。赵王慌了,四处找人挂帅应战,这时想到了毛遂,就要他挂帅。毛遂急了,连连推辞:骐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猫;逞三寸舌我当仁不让,仗三尺剑实非我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我之不才。赵王却不答应:你去年游说楚王时气贯长虹,现在国难当头怎么扭扭捏捏得像个小女人?你给我上!毛遂只好硬着头皮上,结果当然是兵败如山倒。毛遂觉得无脸见人,避开众人,钻进树林里拔剑自刎了。
如此,好木匠手里无烂木,当“智者不用其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