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故事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写点什么呢?我忽然想起了前几天一位战友在聚会时说的一句话:“那时到你办公室,看到你那一桌子书,我感到很吃惊。”由战友的话我想起了儿时祖母对我说的话:“你就像个书虫子一样。”我还想起了十年前女儿对我说的话:“老爸,咱俩都是书迷。”这些话涌入脑际,我便打好了腹稿,那就姑且叫《书的故事》吧。
说起书来,就把我带到了欢乐的童年。上学前,我看的都是些小人书,记得看的有《杨家将》、《林冲雪夜上梁山》、《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鸡毛信》之类的,我那时不识字,用祖母的话说:“不识字,看小人。”就连小人书的题目也是大人告诉我的。别看那时不识字,看这些小人书还真能看进去,尤其是小朋友围拢在一起看,那就更有意思了,反正都不识字,看着、看着,就互相争论起来,这个说是这个意思,那个说是那个意思,有时还争论的脸红脖子粗,越是这样争论着,看小人书的印象就更深了,常常看的入了迷,等到大人叫着回家吃饭。
看小人书的经历一直延续到了小学阶段,随着认识字了,而且识字越来越多,看小人书的兴趣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看的小人书自然就多,记得那时看的有《白求恩》、《张思德》、《欧阳海》、《刘英俊》、《刘胡兰》、《铁道游击队》……大多看的是英雄人物的小人书,看的上了瘾。祖母见我整天看小人书,就对我说:“你怎么像个书虫子一样,整天光看小人书。” 我说句:“不看了,不看了。”祖母转过头去,我又看上了。不过,看了小人书,使我确实受益,小人书中的人物形象刻印在我脑子里,一行行简单的字也能跟着顺口溜下来,我觉得这也是在潜移默化地增长知识。
及至到了中学时光,随着阅读能力的增强,我就开始读大书了,不过还是看闲书似的。那时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校半工半读,这样,就在工余时间看了些闲书。记得第一次看闲书是在学校里组织的劳动之余,一位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到东河里往外运沙子,到附近屋檐下休息的时候,有的同学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本《古本金瓶梅》,封皮都没有了,一看就是老书,那时还属于禁书,几个男同学就轮流着看了起来,因那时书主催得时间紧,轮到我看的时候,只是粗略的看了一下,只了解了大概。我就惊叹于古人的写作手法、语言功力,从此引发了我读大书的兴趣,渐渐地读起闲书来。
产生了读书兴趣而无书可读也是件苦闷的事儿,那时有老书、大书的人家很少,偌大个村子里只是三、五家有大书的,人家还不愿往外借,我就托同学、求亲戚,想方设法弄来闲书看,这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食粮,真像高尔基说的:“我扑在书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那时候看的有《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家》、《春》、《秋》、《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碧空雄鹰》……那时不提倡看这类书,但我觉得有趣味性,常常在被窝里读,有时看到深夜。每借到一本书,如获至宝,总感到爱不释手,想尽快把它看完,读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在想来,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幸有这些书填补了空虚的大脑,滋养了干枯的心灵,才使笨拙的大脑有了灵性,书中人物至今记忆犹新。
说起那时读书对我的影响来,我觉得对我影响最深的当属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保尔•柯察金执著于信念而坚韧不拔的崇高人格,常常震动着当年少年之我的心弦。特别是书中的一句非常壮丽的名言始终在鼓舞着我,打动着我:“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所有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可以说书中英雄的事迹震撼了我,并一直在鼓舞着我奋发前行。
后来,带着对读书的渴望,我穿上了绿军装,戴上了红领章,成为一名光荣的共和国军人,一踏入军营生活,就感到了读书学习的浓厚氛围,我那时读的是《理想和信念》《军人手册》等书,与火热的军营生活多么吻合,书使我更贴近了军营。接下来,“学毛选”一如雨后春笋般地在部队开展起来,我感到那才叫轰轰烈烈,要求坚持一日三读,这正合我意。于是乎,我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逐字逐句地读,并把难解的字词作“标注”,查字典,把优美的句子记到笔记本上,还踊跃参加学习交流,谈体会。通读了“毛选”,我就慨叹:伟人就是伟人,每天日理万机,竟能写出这么高深的文章来,着实令人敬佩、鼓舞,在这种精神鼓舞下,我写了十几万字的心得体会,使我至今还记得在全团学毛选总结表彰大会上的情景,非常激动和自豪,这是我读伟人书的一段不平常的经历,当时那种强化读书加激励的方法确实锻炼和造就了一批人,我虽不在列,却感到收获不小,武装了自己头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我当了连队文书兼文化教员,管理着图书阅览室,图书阅览室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书籍数千册,这对读书上瘾的我来说,如获至宝,我经常坐在图书室里,沉浸在书里,也从中了解了信息,丰富了大脑。记得在1986年的《解放军文艺》上我看到了登载莫言的一篇文章,现在名字记不清了。在文章的后面刊登了莫言的简介,现在还能记个大概:“莫言,原名管谟业,军旅作家,山东高密县人。1956年2月出生,1976年3月入伍,先后任战士、文书、排职干部,小说《红高粱》作者,现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当时莫言虽已出版了小说《红高粱》,但名气还不是很大,无论在军队或地方都不是很出名,但我觉得能在《解放军文艺》上刊登作品,说明水平很高了,有必要同他联系,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莫言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一个平度老乡,看了您的大作,受到震撼。知您是胶东老乡,感到特别亲切。在今后的日子里,恳请得到您的赐教……信发出去后,没敢指望莫言回信。尽管莫言当时名气不够大,可也是个大忙人。人家一个大作家哪有时间给一个当兵的写信。大约过了半月左右,莫言真给我回了信:“显德:你好!来信收悉……”落款是潇洒的“莫言”两字。一句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话使我铭记在心:我很愿意与青年交朋友。这句话是那么亲切,拉近了我与大作家的距离,从此对我鼓舞很大。后来,虽然与莫言失去了联系,但与莫言的那次通信经历,还有莫言的激励话、莫言的创作精神始终激励着我读书写作。
通过读书,我潇洒地站在连队的讲台上,给全连战士讲《语文》、《中国革命史》等文化课,记得一次讲完了《中国革命史》,连队指导员罗俊生总结时说:“你们都像乔显德这样读书学习就行了。”这句话虽说是讲给全连战士听的,但我却听了脸红,鼓舞着我更加刻苦的读书学习,正因这样,当年我被评为“全师培养两用人才先进个人”,全团获此殊荣的战士只我一个。
读书给我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些,我从农村到部队,从部队进入小城,读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说在部队那会儿,这所大学校里是很需要写作人才的,有了这么优越的环境,对于酷爱读书的我来说,“如鱼得水”也好、“如虎添翼”也罢,都替代不了当时的心情,我选好目标,便一头扎进书里,吸取营养,丰富自己,我系统地学习了新闻专业书籍,并参加了新闻专业函授学习,对新闻定义、“五个W”等有了深刻的了解。学了就要用,巩固才管用。1984年底,恰逢部队进入了老山前线,部队首长委派我赴老山前线采访,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我感到非常激动,愉快地接受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战区,我学到的新闻知识真正派上了用武之地,以“战地通讯员”的身份向“821战报”发回了大量的战区报道。有辛勤的付出,定会换来丰厚的回报。前线作战部队总结表彰时,我荣立了三等战功,当我佩戴上闪闪发光的军功章时,我发自内心地说:军功章上有我读书的一半。
人在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目标追求,读书也要紧随其后,这样才叫书伴人生。从部队转入地方后,出于对文学的爱好,我热衷于读《文学概论》、《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描写方法》、《文学创造谈》等书籍,除了读文学基本理论,我特别喜欢读贾平凹、莫言、高晓声、余秋雨、毕淑敏、周国平等著名作家的书籍,在书中同他们交流,得到了人生的感悟,受到了精神的启迪,品味了人生的真谛;出于对新闻的喜爱和工作需要,我精读了《新闻与写作》、《新闻与成才》、《中国优秀通讯选》、《中国优秀短篇新闻选》等书籍,掌握了新闻写作基本方法和技巧,感到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出于对行业的热爱,我读了《中国电力企业改革》、《电力企业研究》、《开眼》等书籍,还经常读《国家电网》、《农电管理》等书籍,对行业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才叫“接地气。”
如今,从“一线”退到了“二线”,少了工作的烦扰,而多了些读书的时间,这也是我早就有的打算,目标就是读书、思考、写作。这就用上了先贤孔圣人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还要补充一句:学而不写则懒,思而不写则废。我觉得,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定会终身受益。
通过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和轨迹,增加了知识底蕴和文化品位。因而,我要说,我爱书,我更爱读书。
乔显德
- 上一篇:春的轻语
- 下一篇:岁月静美,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