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歇后语怎么写 – 开来之家

经典的歇后语怎么写

 

  1、蚂蚁拖秤砣——难上加难。
  2、大姑娘拜天地——头一回;头一遭。
  3、厕所里吃烧饼——口难开;不好开口。
  4、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头;蹦达不了几天。
  5、耗子舔猫鼻子——找死;自己找死。
  6、杀猪割耳朵——不是要害。
  7、蜜饯石头子儿——吃不消;好吃难消化。
  8、吊死鬼戴花——死要面子;死要脸。
  9、铁锅里的螺狮——水深火热。
  10、把鼻涕往脸上抹——自找难看。
  11、耗子在窝里藏粮——有备无患。
  12、热锅上的蚰蜒——团团转。
  13、雀屎掉在头顶上——不祥之兆。
  14、秃子争木梳——多余。
  15、老母猪摆擂台——丑八怪逞能。
  16、蚂蚁抬虫子——个个使劲;齐心合力。
  17、大流子的弟弟——二流子。
  18、修锅匠拉风箱——有去有来;有来有往。
  19、狂犬吠日——空汪汪。
  20、麻秸秆做扁担——挑不起重担;难挑担。
  21、青蛙鼓嗓——不成调。
  22、搭起戏台卖螃蟹——货色不多,架势不大。
  23、蛤蟆的眼睛——突出。
  24、武松卖刺猬——人强货扎手。
  25、马路上跑火车——不合辙。
  26、乐队里敲破锣——不入调。
  27、挑水的逃荒——背井离乡。
  28、二黄转中板——变调了。
  29、帽子涂蜡——滑头:滑头滑脑。
  30、肉烂在汤里——谁也不吃亏。
  31、背鼓进祠堂——一副挨打的相。
  32、牛犊子扑蝴蝶——看着容易做着难。
  33、黑瞎子吃人参——不知贵贱。
  34、风箱的嘴巴——光会吹。
  35、猛将军骑马——一跃而上。
  36、挑**上山——担风险。
  37、瞎子找对象——不知丑俊。
  38、玉米开花——顶上见。
  廷老爷拾大粪——有福不会享。
  40、傻子活了九十八——虚度年华。
  41、夫妻推磨——尽绕圈子;绕圈子。
  42、大门口的石狮子——成双成对。
  43、罗锅跌跟头——两头不着地。
  44、铁匠骂徒弟——不会打。
  45、墙里的柱子——暗中使劲;使暗劲。
  46、厕所里放芝麻——香臭不分。
  47、麻布袋绣花——底子太差。
  48、鸭子凫水——暗中使劲。
  49、生就的驼子——直不了。
  50、哑巴唱戏——没腔。
  歇后语介绍
  首先呢,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我们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
  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含义介绍
  我们知道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我们知道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我们知道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我们知道我们知道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最初的歇后语与现今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历史由来介绍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
  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
  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
  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