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习俗及其乐趣所在
重阳节最流行的节俗是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和登高。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秋天果实嫩的时候是黄色的,成熟后就变成紫红色的了。中医认为它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重阳节时,人们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者佩戴在身上,目的是为了避邪去灾,茱萸因此有了一个美称——“避邪翁”。插茱萸的习俗到了唐代已经非常流行,成了重阳节的一个明显的标志。
菊花是霜降之后开得最盛的花,因此,古人认为菊花具有傲霜的精神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重阳节赏菊不仅是欣赏菊花之美,也是体会那种不屈服于权势的高贵品格,历史上很多诗人的诗作中都表达了对菊花品格的赞美,菊花也作为花中的君子,成为中国画家热衷描绘的对象。文人的提倡,更推动了赏菊之风的盛行。赏菊的同时,为了延年益寿,人们还要饮菊花酒。把菊花和长寿联系起来的观念起源很早,汉魏时期,人们就用菊花作为祝寿礼物,菊花酒的酿造也从这时开始。晋代的一部道教的书中还记载,有人因为在长满菊花的山谷中喝了泉水而长寿。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重阳节民间流行的风俗。中医的研究证明,菊花有明目、治头昏、降血压甚至减肥的功效,菊花酒不仅味道清香,而且有益于身体健康。
重阳节插茱萸、饮菊花酒与端午节挂艾草、喝雄黄酒的节俗相呼应,它们的作用有相通之处。一般来说,重阳节前的一段时间,秋雨绵绵,冷热交替,人们的身体因不适应而容易生病。具有治寒驱毒功效的茱萸,就成了此时民间防疫的必备之物,而菊花酒也在增强人体抵抗力上起了辅助作用。
吃重阳糕也是汉代兴起的节俗,宋代时已经非常流行了。“糕”与“高”是谐音,重阳节吃糕就与“登高”、生命力提高等意义联系起来。重阳糕是用江米制作的、夹着多层干果的糕点,层数最多的达到九层,与重阳节的“九”相应。过去,重阳节天一亮,妈妈就把一片重阳糕放在孩子的额头上,嘴里说着美好的祝福语,希望孩子能事事都高。巧妇们还把自己制作的美味漂亮的重阳糕送给亲朋好友品尝。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的人们都在重阳这一天,身上佩戴着红色的茱萸,登上高山,赏着花,喝着酒,吃着糕,秋天不再只是眼中景物,经过各种有趣的感官的触动,它已经化作一种深刻的时间意识:秋天就要过去了,冬天就要来了,为了抵御冬天的寒冷,我们的身体作好准备了吗?